6月15日。
阿拉善盟的東風航天城,萬里無云。
這種晴朗,又沒有沙塵、云霧的天氣,正是航天發射任務的理想天氣。
涂裝為白色的長11運載火箭,已經通過運輸車,抵達了東風航天城的南發射場,這里之前是發射長2運載火箭的主要場地。
發射臺的固定式發射塔,將長11運載火箭固定在其中,航天科工的技術員和工程師們,正在進行最后一次檢查工作。
負責最后一次檢查工作的技術員、工程師,在活動式勤務塔上,以及地下發射室內,通過自動化系統和各種檢測儀器,一絲不茍地檢查著運載火箭的各個部分。
由于長11是固體燃料運載火箭,所以不需要加注燃料,減少了非常多時間。
在指揮控制中心。
聶光華等人忙得腳不沾地,內部的安全控制中心、通信時統中心、數據交換處理中心、天氣天文實時監控之類,以及連接其他地區的測量站。
這些事情的復雜和規模,一般小國家,還真的沒有資格玩航天探索。
沒有實際參與過航天發射的黃修遠,就呆在指揮中心的大廳休息室,揉了揉太陽穴,閉目養神著。
一旁還有張培材、王勘等人,他們主要是年紀太大了,都五六十歲了,一折騰就身心疲憊。
從外面推開門的張明流,頂著一對熊貓眼,整個人精神萎靡,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縱欲過度了。
睜開眼睛的黃修遠,笑著給他倒了一杯茶:“張總工,既來之則安之,來喝茶。”
有些關心則亂的張明流,搖了搖頭苦笑起來:“這衛星一天沒有上去,我一天就睡不著覺。”
“好了,明流別晃來晃去了,我都快被你晃暈了。”王勘敲了敲自己腦門。
坐立不安的張明流,就算是坐下來,還是仿佛得了多動癥那樣,時不時眼睛瞄向窗外的控制中心。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另一邊。
在金塔縣前往東風航天城的公路上,在幾天前就全面戒嚴了。
一支新聞媒體和特邀嘉賓的車隊,經過哨站后,開始向東風航天城而去,酒泉航天中心的戒備程度,相對文昌那邊,要高上一個級別。
在茫茫曠野,行駛在前排的大巴車上,受到特邀的東瀛朝日新聞記者長谷川研一,拿起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對著東北方向按下快門。
盛夏的早晨,太陽從東北方向的地平線升起,那一輪紅日,竟讓長谷川研一有些失神。
荒涼的戈壁灘上,偶爾有一片片草地閃過,展示著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就如同這個國家,在這片不毛之地的開拓歷史一樣。
他身邊,是來自德意志鏡報的記者韋恩。
倆人是這一次受邀的新聞媒體中,少數的外國媒體人。
韋恩小聲的問道:“長谷川先生,你怎么看這一次邀請?”
情緒有些復雜的長谷川研一,放下手上的照相機:“他們更加自信了,也更加愿意向世界展現自己的力量,曾經的東瀛也是這樣。”
“……”作為一個德意志人,韋恩也是似乎感受到長谷川研一的羨慕嫉妒恨,最后化作一聲嘆息:“大國崛起,談何容易。”
東瀛被打斷脊梁骨,德意志又何嘗不是,雖然現在靠著西洲聯盟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高盧、不列顛一起,可以影響整個西洲聯盟,可德意志帝國終究是過去式了。
就如同長谷川研一所言,華國一直嚴密保護的東風航天城,是很少邀請外國新聞媒體過來觀看和采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