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環軌機動后,長12運載火箭完成了芯一級的分離。
此時芯一級箭體用剩下的燃料,重新調整飛行軌道,準備從400公里的近地軌道,返回地面的蒙區航天器著陸場。
而芯二三級,繼續向更高的軌道做機動繞軌。
在耗盡了芯二級的燃料后,航天器終于抵達近地軌道452公里軌,并完成了軌道調整,這里就是這一次任務的目標軌道。
東風航天城的地面指揮中心。
“報告,已經抵達預定軌道。”
“開始展開艙體,注意軌道飛行方向。”
“收到,一號實驗艙開始展開……”
距離藍星地面452公里的近地軌道上,剩下的芯三級,就是這一次航天任務的設備。
航天器的整流罩,已經和芯二級一起脫離了芯三級。
整個航天器,由六個太空艙組成,分別是:核心艙、交通和控制艙、一號實驗倉、二號實驗艙、三號對接艙、四號資源艙。
其中核心艙體積和重量最大,體積為70立方米,重量為其中儲存著5.4噸N20燃料,內部可以活動空間體積為32立方米。
核心艙的用途,是空間站的動力核心、緊急逃生艙、航天員休息室和餐廳。
交通和控制艙,作為溝通核心艙、實驗艙、對接艙和資源艙的太空艙,本身體積為25立方米,重量為7.5噸,內部活動空間為11立方米。
這個太空艙除了交通的功能,還有通信、計算機和空間站總控,以及三個電池系統,這三個電池系統的重量就達到了1.85噸。
剩下的一號實驗艙、二號實驗艙、三號對接艙、四號資源艙,總重量為包括四塊特制的太陽能電池板。
當設置的在對接艙、資源艙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完全展開后,空曠的外太空中,沒有大氣削弱的太陽光,照射在太陽能電池板上,復合型的太陽能電池板,源源不斷產生電能,給交通艙的電池系統、輻射冷卻系統、電器設備提供充足的電能。
兩個實驗艙,一號實驗艙是太空生物實驗艙,二號實驗艙是太空材料實驗艙。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對接艙,顧名思義就是給以后的航天飛船對接使用的,相當于交通艙的延伸部分。
而資源艙,則儲備了1.3噸的物資,是宇航員的生活物資,同時這里也承擔衛生間的功能。
試運行了天宮空間站的各種設備后,東風航天城的地面指揮中心,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我宣布,此處發射任務圓滿結束。”
在場的一眾航天人,在歡呼和相互祝賀后,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
天宮空間站順利入軌,同時展開了各個太空艙和電池板,又初步試運行了一下,接下來的工作,就將空間站的控制權,移交給專門的空間站指揮中心。
航天口的幾位院士,已經在空間站指揮中心內部。
一號實驗艙的設計師李鋒,看著忙碌的控制中心,著急的問道:“老王,已經移交過來了沒有?”
“快了快了。”王院士雖然也著急,但幾十年來的風風雨雨經歷多了,倒是沒有太喜形于色。
二十分鐘后,空間站控制中心的負責人小跑過來,興高采烈的向眾人報喜:“已成功完成交接,現在天宮空間站的控制權,已經在我們控制中心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