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前蝸牛工業的硅納米光伏發電效率,是29.2%左右,這還是技術進步后的效率,之前一開始的時候,光伏的效率只有28%左右。
也就是說,蛋白石納米結構層的應用,直接讓光伏發電效率,才29.2%提升到58.4%。
加上光熱發電的12.3%,太陽能發電的綜合效率,提升到70.7%的新高度。
黃修遠贊嘆不已:“這是革命性的提升。”
“我們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沒有高效率的光伏基礎,蛋白石納米結構層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陳建先謙虛的回道。
黃修遠也沒有想到,自己不過稍微提了一句,光能研究所就真搞出了一個如此強大的技術。
在他的未來記憶中,自然有關于蛋白石納米結構層的技術,不過未來的蛋白石納米結構層中,也僅僅只能將光伏發電效率提升到45.7%左右。
顯然陳建先團隊,在蛋白石納米結構層的研究上,超出了未來的范疇。
黃修遠搖了搖頭:“不,你們的技術確實是革命性的進步,目前這項技術,是否具備低成本量產的?”
“董事長,我們正在嘗試,不過需要一段時間,當前蛋白石納米結構層的造價,還相對比較高。”杜金華解釋道。
“大概多少?”
杜金華也露出一絲無奈:“每平方米蛋白石納米結構層,生產成本大概在5.6萬元左右。”
聽到這個價格,黃修遠也知道偏高了:“這個價格確實挺高的,不過航天領域可以考慮一下,民用產品需要降低成本。”
“我也是這樣想的。”杜金華點了點頭。
而陳建先等研究員,同樣明白這個成本太高了,一平方米成本就要5.6萬,對于成本有限制的民用領域,明顯會拉長成本回收周期。
而在不計成本的航天領域,倒是沒有什么問題。
接下來,陳建先在實驗室內,演示了模擬自然環境發電,果然發電效率提升到非常多。
普通光伏板、復合型太陽能電池板、超復合型太陽能電池板,三者在同樣的光照環境下,產生電能密度差別巨大。
普通光伏板是14%左右。
復合板是41.5%左右。
超復合板則是70.7%左右。
在同樣的光照下條件下,超復合板一片相當于普通光伏板五片,蛋白石納米結構層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對于國內的發電系統而言,將可以進一步挖掘太陽能發電的潛力。
黃修遠考完模擬測試后,向杜金華吩咐道:
“金華,這項技術潛力巨大,你們要加大研發力度,爭取將生產成本壓低下來,只要每平方成本低于一萬,就可以進入民用了。”
杜金華應下這件事:“明白,我會向科研部說明情況,讓他們加大光能研究所的研發經費。”
“對了,如果高效率版本,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內降低成本,可以考慮壓低效率,只要性價比最高,效率低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董事長高見,我們一定努力。”陳建先急忙回道。
這個技術的出現,確實給黃修遠帶來一些驚喜,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
那就是現在的科研條件下,存在超越未來的可能性,也證明他大規模投入的科研經費,正在加速催生一系列新技術。
說不定,他一種心心念念的抗中子技術,也有可能被研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