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
經過三個多小時的仔細清潔,七塊鏡片終于變得一塵不染,然后第一塊鏡面被送入真空電場鍍膜機中。
黃革新在鍍膜材料的選項上,選擇了[光頻高敏劑—1],這是一種對伽馬射線極度敏感的材料,然后按下鍍膜。
真空電場鍍膜機內,鏡面上迅速形成一層結構穩定、分子排練井然有序的納米薄膜。
然而鍍膜工作并沒有停止,而是繼續進行著,因為需要的添加上去的薄膜,并不止一種,而是二十多種。
這主要是為了提升望遠鏡的分辨性和敏感性,讓望遠鏡可以感應到各種各樣的光波。
添加了這些薄膜后,這臺天文望遠鏡的性能,將獲得巨大的提升,可以觀測到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
而且是非常細致的區分,可以準確判斷出各種頻段的光波,這對于研究宇宙,有非常重要的幫助。
在沒有升級改造之前,這臺望遠鏡可以準確觀測到以太陽系為中心的32光年之內。
這里的準確觀測,是指可以看到該范圍內,存在的恒星系,以及恒星系內部比較大的行星。
要知道,哪怕是哈勃望遠鏡之類,只能觀察到恒星,而恒星系內部的情況,要么需要特定條件,要么只能依靠理論計算來推測。
通常而言,特定的觀察條件,是指行星凌日的時候,就是該恒星系中的行星,剛好出現在母恒星、觀測點的中間區域,此時會出現遮掩現象。
具體煎熬表現為,那顆恒星的表面,突然出現一個黑點,這就表明該恒星系存在行星。
但是這種觀測方式,本身需要特定時機,同時并不是所有的恒星系,都處于適合的位置。
雖然恒星系很多都是盤型的,但是它們并不是同一個平面的,宇宙可是立體的。
遮掩法存在非常多局限性,因此必須有更進一步的技術,那就是光波高敏分辨技術。
之前袁天罡天文臺的望遠鏡鏡面,用的光波高敏技術,是第一代技術,最大范圍就是32光年之內。
而這一次升級改造后,準確觀測范圍,估計會提升到200~210光年左右。
這種觀測數據的成果,看似對于現在沒有什么用途。
實際上,對于太陽系的恒星系科學,存在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畢竟我們的太陽系本身,仍然存在非常多未解之謎。
比如在袁天罡天文臺之前的觀測數據中,就證明了“暗星”的存在。
所謂的暗星,又叫流浪星球,它們是指沒有被恒星系捕獲的星球,這些星球在黑暗枯寂的星際暗區飄蕩。
目前在太陽系32光年之內,已經確定的暗星,一共有18顆之多,它們有大有小,有近有遠。
最大的一顆暗星,體積是木星的三分之一;最小的一顆,體積則和月球差不多。
而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暗星,就在2.034光年之外的星際暗區之中。
這種發現,填補了天文科學的一些空白,同時也說明星際暗區之中,并不是真的空無一物。
這些暗星的存在,也會干擾到周邊恒星系的運行,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存在。
萬一一顆月球大小的暗星,突然沖入太陽系內,那對于恒星系本來的運行機制,會產生明顯的改變。
這種改變,甚至可能直接滅絕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