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就發生了更改。
原本在江平的上輩子發生過的原劇情是平陽公主最后嫁到了魏國,趙魏兩國締結盟約,魏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換取趙國的支持,才苦苦抵抗住秦國。
可這一次,秦國直接攻下原本被魏國占領的西沙郡作為趙國聘禮。
同時由于和平盟約的存在,也讓秦國便有了充裕的準備時間。
六年前。
修整好的秦軍再次攻魏。
這一次趙國也沒閑著,在恢復好的鎮北侯的帶領下,以西沙郡為踏板,趙軍也是一舉攻入魏國。
一時間,魏國受到兩面夾攻,隨時在亡國的邊緣掙扎。
不過魏國到底底蘊深厚,雖之前敗了,但打得起持久戰。
而秦軍和趙軍是客場作戰,后勤壓力十分巨大,還因為不是一條心,時常起罅隙,所以攻占進度并不是太快。
而且打著打著,趙國就發現了不對勁。
秦軍勢猛,加上同魏國多年宿仇,對魏國的了解遠在趙軍之上。
所以趙軍這邊打得艱難,而秦軍那邊則因為之前的兇名,攻占魏國的速度遠在趙軍之上。
如果把魏國比作一塊肥肉,那就是趙軍剛撕扯下來一口,還在嘴里嚼著,秦軍那邊就兩口下肚了。
這越看越慌,越慌就越不會打。
最后都是魏軍頑強抵抗,秦軍那邊連連告捷,趙軍這邊則是舉步維艱,甚至還多有損失。
看到鎮北侯的奏折,這下子趙皇不干了。
這么打下去,到時候趙國損失慘重,最后地盤反倒是大半讓秦軍占了去。
等到秦軍消化完了魏國的地盤,到時候不就輪到自己了嘛。
趙皇可沒忘記所謂的和平只有十年時間。
恰好魏皇那邊也給了趙皇一個臺階下。
那就是魏國決定割讓三郡送與趙國,只求趙軍放緩攻打速度,讓他們有時間和秦軍決斗。
一聽有這好事,趙皇立馬讓鎮北侯同意了。
打仗他或許不行,看熱鬧那還不是一個頂倆。
于是魏軍這邊稍作抵抗,就紛紛撤退,收攏防守戰線,將已經快打得稀巴爛的三郡讓給了趙軍。
趙軍這邊收了錢自然好說話,一副就地修整的模樣。
沒了趙軍的壓力,魏國抽調力量,全力與秦軍抵抗起來,一時間竟僵持住了。
說是僵持,其實魏國國境還是在秦軍的蠶食下一點點縮小。
但趙皇一時間也沒啥好辦法。
他暗中收了魏皇好處,答應不去打他們。
而且光是之前的西沙郡外加魏國割讓的三郡就需要好長一段時間消化,鞏固統治。
他和秦國又有和平盟約的存在,更不好動手了。
直到三年前。
魏軍抵抗戰線岌岌可危,不由一路將戰火拉到趙軍附近,更是故意露出破綻。
秦軍為了快速撕破魏軍防線,當即抓住了破綻。
但代價則是在趙軍面前空門大開,一旦趙軍出手,他們就會損失慘重。
這是個陽謀。
秦軍在賭趙軍會遵守和平盟約。
魏軍則是在賭趙軍不會放棄重創秦軍的機會。
最后魏軍賭贏了。
趙皇和鎮北侯都沒有放棄這么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