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亡國之君趙英拜見白起大將軍,這是趙國玉璽,請降國書,望大將軍受納!”
一個月前。
李家龍騎禁軍與白家先登死士決戰,敗于河西洛川,十萬龍騎禁軍不存半數,九江候重傷退走。
而龍騎禁軍一敗,整個趙國大軍就仿佛失去了主心骨,面對秦國大軍,再組織不出有力的抵抗來。
前任趙皇眼見大勢已去,也沒癡心妄想說什么割地議和。
畢竟人家明明可以自己拿,為何要他送。
所以趙皇靜思一夜,終究還是決定投降。
其實以趙國之大,想要抵抗的話,也能再拖個一年半載。
但為了這一年半載,又得死上數百萬的性命,甚至為了震懾他人,說不得那殺神又要大開殺戒,到時候就不是百萬能止住的了。
趙皇想了想,還是放棄了。
都是輸,總是要輸的體面一些。
他這個皇帝,算是為了百姓做最后一件好事。
這些年的戰爭,已經讓百姓們把他這個皇帝罵了個狗血淋頭,臨走之前,他想聽幾句好的。
而今日,便是約定好的投降之日。
此時此刻,便是白起代表秦國受降趙國的場景。
白起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又是一副不茍言笑的模樣,扔到人堆里都找不到的那種。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接連滅魏降趙,立下不世功業。
他目光如炬,帶著令人窒息的壓力,仿佛那數百萬的冤魂縈繞在他身后,光是看上一眼就感覺背后發涼。
他先是問道:“趙武呢?為何不見他人?”
趙英眼眶微紅,抽泣道:
“父皇已于昨夜病逝,留下遺命,讓我等不要忤逆了秦國上軍。”
其實有時候投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為了能夠順利投降,為全城免去一場兵禍,他的父皇生前最后一次出手,竟是對滿朝的忠心臣子。
他們都是忠于趙國,忠于趙家,寧愿丟下身家性命也要死拼到底的人。
也正是如此,前任趙皇一提降和之時,便是一片沸反盈天,不肯罷休之意。
不得已,前趙皇只得對他們痛下狠手。
趙英知道,他的父皇還能再活一段時間,只是他再無顏面對自己的子民,面對那些死前還喊著陛下不可的忠心臣子。
所以他只得一同去了。
這是他身為趙國之君最后的體面。
聞言,白起沒有任何情緒,只是令人接過玉璽,降書道:
“陛下有憐憫蒼生之心,你們既肯投降,免去一場刀兵之禍,也算是功德無量。
趙英何在,傳陛下旨意!”
趙英當即再次拜倒:“臣接旨。”
白起面無表情地訴述著秦皇旨意,大概就是秦趙一向交好,只不過趙國背后捅刀子,所以才不得不對趙國出手。
如今趙國愿意投降,那他就大人有大量,也就不計較了,不僅不滅趙氏滿門,還給趙家封個官。
“……趙英封為安樂候,世襲罔替。”
趙英高呼萬歲:“臣謝過陛下隆恩!”
白起點點頭,便率著大軍進城接管,一副公事公辦,不講人情的樣子。
這讓趙英有些心神不定,害怕白起接管完京城,整頓好局勢后就跟他翻臉。
不過這時候他想要后悔也不可能了。
好在白起走后,一個秦國禮官適時上前,扶住趙英道:
“安樂侯莫要驚慌,西宮娘娘托小人向侯爺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