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年,十月二十八號,上午九點。
文繼明御駕親征。
隨行的有陸軍第一師團二萬五千名士兵,全部三個騎士團,以及五千龍騎兵。
大明帝國職業者學院的四千二百名師生也隨軍同行。
全軍加起來,還不到四萬人。
但文老板覺得夠用了。
漢陰郡的地理環境與漢郡非常相似,以平原為主。
這里沒有高山。沒有河流,非常適合大規模野戰。
在古代,快速行軍是被非常忌諱的。
因為優秀的軍隊統帥,在行軍途中,會時刻留意自己士兵們的體力狀況,以保證士兵們能有充沛的體力,可以隨時進入到戰斗狀態。
一支疲憊的軍隊,就意味著戰敗的可能性。
因此,在古代行軍時,大多數情況下,步兵每行進三十里左右,經驗豐富軍隊的將領就會下達休息的命令,直到全軍將士都恢復了體力,然后再從新出發。
這種情況,對于文繼明的軍隊來講,根本是不存在的。
軍中千名法系職業者,分分鐘就能讓全軍恢復到最佳體力狀態,都不用文老板自己動手。
整支大軍,是依照大明軍隊軍事條例中規定的,標準平原行軍第一陣型行軍。
最前面是三批偵察游騎。
每批游騎各五十人,分別在大軍前方五里,三里和一里范圍內,進行偵察。
主力行軍隊列,以步兵在中央,重騎兵在步兵的兩側,輕騎兵在最外圍的方式行軍。
步兵的行軍隊列最前方,是兩個火槍兵大隊,共兩千人。
在他們的后面,是五個重步兵大隊的五千名步兵。
重步兵的后面,是一支由二百名樂手組成的軍樂隊。
軍樂隊的后面,又是五個重步兵大隊。
職業者的團隊緊跟在這批重步兵之后,然后是一個火槍兵大隊。
文繼明和他的五百親衛,走在火槍隊后方,他身后則跟著整整十個重步兵大隊。
最后的兩支火槍兵大隊負責整個大軍的壓陣。
下午一點,大軍越過兩郡邊境,進入到漢陰郡境內。
此時,寬闊平坦的水泥馬路不見了,在人們眼前出現的是一條相當崎嶇的土路。
這里離朝廷大軍的大本營,還有不到五十里的距離,在這樣的土路上行軍,估計要花費兩個小時,才能到達那里。
文繼明對來到自己面前詢問的傳令兵,下達了簡單的命令:“繼續前進。”就再也不吭一聲。
下午三時正,大明的大軍終于到達了,距離朝廷聯軍大本營的兩里之外的地方。
文繼明隨即下令全軍擺開陣型。
與此同時,對面聯軍大本營的營門大開,早已得到消息的聯軍部隊,開始慢悠悠地輪流出營,在文繼明對面展開陣型。
大明的軍隊使用的,是十分標準的三線編隊陣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