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吧,告訴士燮,不要有任何妄想。除了投降,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袁徽咽了口唾沫。“投降之后,朝廷……”
荀衍看著袁徽,一聲輕笑。“難道他還比袁紹、袁術更該殺?”
“只是……不死?”
“其他的,就看他自己了。”荀衍語重心長的說道:“如果想做官,要看他有沒有那個能力。如今大漢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這種讀了幾部書就以為大道在手的書生。”
——
送走袁徽,荀衍與太史慈商量了一下,放慢了行軍速度,并通知了其他人。
當然,也沒忘了士孫瑞。
諸將也清楚,士燮投降是最好的結果。就算他們再善戰,攻城也會有傷亡。如果能不戰而降,當然求之不得。
兩天后,袁徽再次求見士孫瑞,帶來了士燮的降書。
這一次,士孫瑞非常熱情地接待了袁徽,并邀他入幕。
袁徽稍作推辭就答應了,并順勢引薦了一些中原來此避難的士大人,包括劉熙、薛綜、程秉等人。士孫瑞一一問了情況,知道這些都是潛心學問的書生,依托士燮也不過是求個衣食而已,倒也談不上什么不臣,便答應了。
他讓袁徽通知眾人,他準備在交阯推行新政,建學堂、印坊,他們愿意留下,當然更好。如果思念家鄉,想回去,也可以跟著大軍一起返程。
如果想做官,他也可以向朝廷推薦。不過朝廷用人重實學,只通經學的除了學堂之外,就只能去印坊做校書,沒有太好的選擇。
總之,通經入仕已成過往,不要再想了。
袁徽多少有些喪氣,卻無可奈何。
——
建安九年,臘月二十八,劉協收到了士孫瑞的報捷文書。
士燮最終還是降了,沒有任何條件。
當然,士孫瑞辟除了一些人,也推薦了一些人,算是對相關人員進行了妥善的安置,將可能的反抗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以內。
在此之前,劉協已經收到了士孫瑞的一份上疏,安排王凌為益州郡尉,皇甫堅壽為永昌都尉。當時他還沒明白士孫瑞的用意,看到捷報,他算是反應過來了。
士孫瑞早就做好了招降士燮的準備,也清楚士燮沒有其他選擇,龍編之戰沒有懸念,所以早早的安排了皇甫堅壽和王凌。
皇甫嵩殺了董卓全家,王允則死于李傕、郭汜之手,這兩人與如今在朝的董卓舊部不好相處,將他們安排在益州南部,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沖突,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對士孫瑞的先斬后奏有些意見,可是想想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劉協算是默認了。
他隨即下詔,讓士孫瑞班師回朝,并將士燮兄弟押解到行在,等候處理。至于其他人,他幾乎是照著士孫瑞的請求安排,一字未改。
士燮兄弟的投降標志著交州平定,重回朝廷懷抱,曾經四分五裂的大漢終于恢復一統,曾經的亂世也宣告結束,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
劉協下令,通報全國,與民同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