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晶心想了想提了點小意見:“不對啊,元朝也是崇佛的啊,他們的國師都是八思巴了。”
五枚緩緩搖頭:“那是藏傳佛教,不是禪宗,后來的內功心法都是另行補充,也受到藏傳密宗的影響,總缺少了些東西,剛猛有余,柔韌不足,舌柔常在口,齒折只為剛,少林的武功也因此不再獨領風騷,漸漸勢弱。”
嚴晶心明白了,還順手給了五枚一記舒服的:“那師父創的寸勁不是補回了這一塊了嗎?”
五枚露出苦笑:“為師也是強為其難,試圖自行補足這一缺陷,這才在少林龍拳的基礎上創出了寸勁。”
說著五枚便一掌刺出,中途化掌為拳,啪地一下打出一個空爆,但五枚卻并不滿意,而是搖頭連連。
“寸勁只能敷衍身體勁道的缺憾,卻不能避免內勁的孱弱,將標指的力道和氣勁疊加在一起,效用是有了,卻失之短促,始終少了一層不圓潤,你想想,龍能大能小,能升能穩,豈是一味剛猛能迅捷概括得了的,寸勁沒法慢下來。”
想到了龍拳這個名稱跟耳熟能詳的那套功夫有那么點相像,嚴晶心又刨沙鍋底了:“少林龍拳是不是曾經名為龍爪手?它也跟羅漢拳有關嗎?”
五枚聽了很開心,這徒弟好教啊:“龍拳跟羅漢拳有關,內勁心法就是拳母,如果得到了一門外功,它們貼合的好的話就可以不斷地演變,龍拳就這么演變來的,它最初的名稱也確實是龍爪手。”
示范又來了,五枚先作爪掌,憑空一捏,又一個空爆產生,她的講解也跟了上來:“其實寸勁與爪掌的捏勁是一樣的發力模范,只是一個是捏夾,一個是尖刺,都以促急為主,多了一個疊加,這是為了彌補氣勁不足不圓融所采用的輔助辦法,如果能氣透全身,何必多此一舉。”
五枚長長地嘆息,心中似有無限的悵惘:“其實不僅少林,武當分派后也有同樣的缺失,你學到的這一門勁法,要么是松溪派的內家拳傳承,要么是紫霄派十三勢源流,也只有他們將張三豐的內勁法傳承了下來。”
嚴晶心不明就里:“那其它的武當支派呢?”
五枚卻一笑當之:“跟元代宋一樣,清代明時也有站隊的問題,武當山搬不走,又是顯教,如果不低頭只會像南少林一樣化為灰燼,不愿投靠清廷的自然別出歸隱,剩下的為了榮華富貴淪為鷹犬,也是大勢所趨。”
這就解釋得通了,朝中有人好做官,六扇門里好修行,方外之人也不能免受世俗的影響,修宮觀要錢,推廣教義要朝廷幫忙,如此就難免帶入了立場。
嚴晶心判斷出來了,按照小說演義的脈絡,只有一種情況下五枚會幫清廷,那就是重新獲取少林拳基礎心法。
這或許就是五枚出手對付方世玉的原因,并非她站在了清廷那邊,而是一種交換,與立場無關。
就像天地會為了蘭芳共和國與清廷交易一樣,有時候選擇并不能單看意志,而要看后頭的價碼。
現在嚴晶心算是阻斷了這種可能性,五枚不再有短處被清廷所脅,她就可以放心了。
想到此處,嚴晶心又有了新的疑問,她最關心武功的嘛。
“師父,今天跟李巴山的弟子交手,他的棉花肚好像跟太極功的內勁頗為相似,卻沒有了太極功的外功相合,這是怎么一回事?另外,咱們的金剛不壞體也與它相關嗎?”
五枚想了想才給出了看法:“棉花肚應該是一種殘缺的法門,勁法整齊不應該是這樣,也許只是部分太極功,然后結合了道家內練臟腑之法,與金剛不壞體的情況差不多,少了內壯之法,金剛不壞體就只能鍛煉肌膚,也一樣不得圓滿。”
這又是一個新鮮,嚴晶心多想用籮筐來裝:“內練臟腑?是怎么個練法?”
五枚以手指肚腹:“我們練習氣勁也好勁道也罷,甚至基本的力量,都沒有辦法加強五臟六腑,在交手時就難免被震動傷害,以氣勁在三焦中凝聚便可形成罡氣之壘,如果罡氣可以運轉變化,就成了棉花肚那樣的功夫。”
一邊說教,五枚一邊運氣鼓腹,她的腹中發出咕咕的聲響,嚴晶心見了心下一喜,脫口而出:“虎豹雷音?”
五枚點頭:“振動的是三焦腠理而非內臟,金剛不壞體亦然,氣勁難成,何不讓其在肌膚中或筋骨內油然而生天然自成,那么在行勁時就可以流轉自如應機而發,不需要意念調動。”
那不就相當于全身的條件反射?嚴晶心眼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