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說著大家不知道是什么,但它有一個很通俗的名稱,塑料。
土法制得的塑料強度不夠,在潛水中用不上,但它卻可以加熱延展成薄膜,還是能透光的。
能用來干什么?曬鹽。
用水泥來鋪設鹽池,注入鹵水后再用塑料薄膜蓋起來,就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間斷曬鹽了。
這樣得到的食鹽產量遠勝煮鹵法,還能為口外的地界多保住一些木柴。
少用了木柴煮鹵,樹不就保住了么。
葛爾丹的地盤有著大大小小的鹽池,這里的鹽湖儲鹽量是全世界陸地鹽儲量的頭一號。
為蒙古提升食鹽的產量就相當于給他們送錢。
光送錢還不夠,還得武裝他們。
口外有鐵礦嗎?一大堆露天鐵礦,只是蒙古的煉鐵技術不行。
洪熙官也沒打算幫他們提升煉鐵技術,只打算讓葛爾丹麾下的鋼鐵產量提升個兩三倍,再讓質量變好些,盡量出產低碳鋼。
怎么做到?把焦炭賣給他們,在通紅的鐵水中放入適量的焦炭,再吹進大量的氧氣,就能通過還原反應把碳和鐵分離,瀝掉鐵渣,不用炒也不用千錘百煉,直接就出產低碳的鋼材。
好鋼材用來制造什么?武器!刀槍與箭矢。
當葛爾丹左手有了錢,右手再有了利器,他的野心會膨脹嗎?
如此就可以加速葛爾丹與清廷的沖突,不但在鹽政上給清廷放血,還會增加他們在西北的軍事壓力,豎一個強敵。
而這三樣消耗性的資源洪熙官又恰好能控制住,蒙古高原永遠也別想自行制造出它們來,技術的瓶頸可不是那么容易邁過去的。
這是一個既賺錢又能幫到對方還能給清廷找不痛快的多贏辦法。
洪熙官還大方得很,當著蒙古貴族的面演示了曬鹽法和焦炭煉鋼。
蒙古的風大,都不用日曬,只需要風干揮發,一夜都能讓鹽池結出白皙的鹽結晶。
再按比重把上下的雜質分離掉,得到的就是細膩的食鹽。
就連葛爾丹看到了眼都大,還能這樣,這就不是鹽了,是直接曬出錢來。
再加上洪熙官在鐵水里像放仙丹一樣倒入一瓶焦炭,出來就是上好的鋼,打成了鋼刀一砍舊的刀劍,全都豁口了,鋒利如斯。
欲取之,必先予之,不直接收錢,只是把價錢談好,到時天地會供貨過來,他們有了鹽有了鋼鐵再付錢不遲。
也不要錢,要蒙古的牛羊馬就成。
這筆買賣成了!
洪熙官會在凋敝如荒的四川建立另一個根據地,在那里煉焦冶鐵生產水泥,然后通過康巴地區將物資輸送到草原來。
還不用擔心安全和保密,清廷現在對四川的控制力比扒犁齒還稀疏,管不到大山里。
所以這一次也是洪熙官的探路之舉。
開避這條商道有戰略意義,除了能給清廷培養對手和施加壓力外,還可以防著口外的北方之敵。
俄羅斯的版圖已經很大了,再過了幾年彼得大帝就會出生,再過十幾二十年,當彼得坐上了沙皇的位子他就會領著俄羅斯進行現代化革新。
獲得先進技術的俄羅斯大軍會被武裝起來,越過永凍原,出現在準噶爾和滿清的北方。
葛爾丹向滿清揮刀,本來就是被俄羅斯的東擴逼迫之下的舉動。
俄羅斯東擴之后擠壓了葛爾丹的生存空間,歷史上準噶爾汗國與俄羅斯的先頭部隊有過接觸,打了一仗,僅僅是慘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