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會的不斷發展狀大幫洪熙官克服了瓶頸,新基地的建設才得以磕磕絆絆地進行下來。
焦炭、水泥和塑料薄膜有了,不需千迢萬里地從云霄跋山涉水地運來。
總算是沒有食言,解了密宗和草原的急,
易貨貿易被慢慢推動,一批批來自草原的“超跑”和藥材被送到四川。
有了馱馬,運力增強了,又反過來加速了進程,半年時間,天地會就在四川發展起了近兩千人的大軍。
攀枝花基地現在已經超過兩千人的規模,一半的負責生產,另一半從事貿易,全員皆可作戰。
從密宗和云宵獲得的藥材,讓天地會會眾的實力成長加速,現在已經能做到每一名會眾都有大還丹嗑。
功夫就是生產力啊,高手多了,做事掣肘就少,以前大雪封山時就耍停下來的交通,硬是讓洪熙官維持住了。
能做出防寒服,這些會眾身手又了得,當然不必像普通人那樣貓冬。
苗顯還認為高原的環境有利于修煉,不管是空氣還是嚴寒,都是鍛煉人的好東西。
送貨的馬隊還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得排隊抽簽,算是個美差,既能積功又能增長功力。
當馬隊冒著隆冬大雪出現在密宗時,上師們都嚇住了,兩百多氣勁高手負責運貨,什么時候漢地武林這么富裕了?
要是這些人拿起刀槍,那畫面不就被切碎刺穿了嗎?
看來跟漢人老老實實做生意就對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不然動起手來,怎么打?
嘉措上師還嚴令掌握著軍權的達顏汗不要去南邊打草谷,反正跟東邊草原上的部落談不攏,就去騷擾他們,讓滿清頭疼去。
人員組織的壯大,不止是貿易,生產也上來了,結果就是除了供應密宗,大量的鋼鐵富余了出來。
怎么可能富余,一船一船的鋼材被當作壓艙料運往云霄,讓天地會的船隊連軸轉。
不造木船了,直接上鋼鐵艦,用鉚釘加橡膠墊防水,以燃煤作動力,第一艘兩百噸的炮艦已經上了船臺,正等著洪熙官回去主持建造。
也不怕步子大扯著蛋,云霄老窩庫存的上千桿半自動步槍和數十門小鋼炮給洪熙官壯了膽。
哪怕跟清廷硬接也有了不須倉皇逃遁的底氣。
從福建出來翻山越嶺太難走,何不直接走長江出海,沿海繞個彎回云霄呢。
想要走通這樣的路線,船必須夠結實,動力也要足,也只有鋼鐵戰艦才能維持住交通線這樣子。
清軍又沒有辦法在長江上鐵索橫江,以動力船的速度,夜航過去了也沒人懂,不小心看見聽見了只會以為是水怪出沒,躲都來不及。
洪熙官還設想過利用動力戰艦封鎖長江在江南拓展勢力和地盤,后來想了想作罷。
地方那么多,何必跟滿清擠在一塊棋盤上,大可以跳出棋盤外,在滿清看不到的地方發展。
等實力足了,將整個棋盤圍實起來,棋盤里面的幾個棋子殺得精疲力竭奄奄一息時,反手收拾他們豈不是省力多了?
所以云霄的發展應該向外,在海上要空間,也可以向北,在滿清的上頭登陸,直面羅剎鬼。
或者向南,拉一批打一批,解決寶島問題,讓整個南海清一色。
做到這一點現在還不夠,須有一個炮艦船隊的倚仗,啥時侯能在海岸線的任何一點登陸作戰,形勢就逆轉了。
如此一東一西兩個橋頭堡,架起長江這條金扁擔,就能把整個中原照顧到。
且讓滿清窩里橫一時吧,天地會先在外圍拓展,將實力打出來,等身體練強壯了,回頭收拾家里的小霸王不是挺簡單嘛。
兄弟鬩墻外御其辱,清國不能錯失世界發展的潮流。
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這個教訓從春秋時期就有,卻無法避開,可惜可嘆。
天地會支撐起蘭芳共和國的舉措其實是一步妙棋,不想內有鄭克爽這個抄欄牛拖后腿搗亂,外有荷蘭、西班牙、英國的煎迫,最終沒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