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嚴晶心這么一說他才明白,很多方劑里的成分它就不是藥,而是為了制造一個平衡環境。
魏溯難想到了神龍教的血池。
原來他將血池當作是編劇開腦洞瓦特了,可現在他覺得有可行性。
一直以來人們都將中藥視作參與人體內反應的化合物來源,這個用近現代科學來解釋中藥的觀念深入人心。
可科學也不是只有化學一門啊,化學與物理、生物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已經出現了很多化合藥物并不針對病灶本身,而是改變體內循環或者作為藥效載具,比如高分子藥材。
它們并不參與反應,或者很緩慢地參與反應,甚至只是起到改善反應環境的作用。
這樣的成份,像不像是一個緩釋劑、催化劑甚至一個活性的反應皿。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藥確實不需要追求準確的藥性藥量,因為有個一個微環境來確保人體的安全,在藥物和人體之間做了一道隔離。
魏溯難還真沒有考慮過這個,燈下黑了,中藥的組方胡子眉毛一把抓他一直理解不了,其實很簡單,不能將中藥當成純粹的藥,至少不是所有的成份都是藥,應該把它當成一個活性的保護體。
這跟西藥還不太一樣,它們不直接作用于病灶,它們與中醫本身就是一脈相承的。
中醫就不是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醫學體系,它從來不會殺死病毒、細菌,都是強調改善人體平衡來達成健康。
其實就是影響內分泌平衡,通過改變內分泌平衡來調節人體以抵御病痛。
而現代科學對于人體內分泌平衡的研究還遠不到清晰明了的程度,不然也不會連個抑郁癥的發病機理都搞不明白了。
中醫的組方就是這樣的平衡環境,通過藥液與人體的交換,遞交有益的部分,隔絕有害的部分。
所以現代科學對于組方就完全沒有辦法入手,它的模型太復雜。
可這跟血池有什么關系?有的。
以電鍍池作為參照,酸性環境是為了讓離子可以電泳,并不直接參與反應。
如果血池也是起這樣的作用,那么這一池溶液就是為了讓形成真氣的物質通過溶液聚集到另一個肌體去。
從一個人身上析出的這種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能保持活性,形成像電泳那樣的流動。
這樣的做法可比灌頂什么的高效多了,直接的物質交換啊,不會像灌頂一樣帶來損耗。
當然灌頂也有灌頂的好處,它是一個物質到能量再到物質的過程,可以承載信息,血池就沒有這樣的功效。
不管怎么說,多出一個手段也是好的,保持多樣性嘛。
就是魏溯難愣神的時候,他一下子收到了兩個提醒,嚴晶心直接:“豬蹄烤好了。”
她不但提醒了,還端坐姿勢,一副本宮對你這個大豬蹄子很有興趣的樣。
蕭擬紫則就事論事:“小心別烤焦了,烤焦了不好吃。”
真是的,一言不合就開修羅場,魏溯難又不是鋼鐵做成的,經不起這樣的千錘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