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行之在這邊的村子里,似乎只看到過那么一兩個編竹子,用一些人的話說,這邊村子的人懶,不喜歡做辛苦的事。
像太公家,或是外公家,都是在深山老林里的。這倆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有編竹子能手,人也勤快。
其實勤、懶這是個相對的概念,這個時代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懶人的,會餓死。
唐行之琢磨過幾個村子勤、懶的邏輯。
太公家、外公家都特別山,連接觸外界的機會都沒有,不勤勞種地,不努力干點手工藝,怎么生活?而且勤快點干活,那是給自己打工,額外收益都是自己的,人的主動性強。
爺爺奶奶家這邊旁邊就是馬路,1里地之外就是公社,勤快光榮是光榮,光榮又不能當飯吃,還會給懶漢占便宜。改開后,只要腦子好一點,為自己干活勤快一點,賺的錢就不是種地和做手工藝可以比的,所以這里的人早期自然不會太勤快種地或是做手工藝。
后來是爺爺奶奶這邊村的人先賺到錢的。
這邊人均一畝地,累死累活一年掙多少?打工一年,存下一半的錢,那至少能存兩三千塊,比種地多多了。紅磚樓,外邊沒瓷磚的那種,是這邊先蓋起來。
再后來太公、外公的村子就富裕得多了。道路村村通后,遠一點可以去粵地打工,近處到時候也有磚廠招工,或是在本地幫人蓋房子。這時候錢不怎么值錢了,勤快點一個人一個月能賺五六千,多的上萬都有。貼瓷磚的樓,就是太公家、外公家蓋得更早。
唐爸原先問唐行之能不能學,到后來變成他教唐行之……
都無所謂,小事情,不用在意這種細節!
次日,唐爸的四個弟弟都來了。
平日里他們入夜會到曬坪玩,大人扎堆吹牛,小孩扎堆玩捉迷藏。
沒想到今天幾個不去。
讓唐行之意想不到的是,二叔……也就是11歲的唐二,還給他帶了一個烤玉米!
老四、老五還很貪玩,待兩天就又去曬坪玩了,老二、老三估計是覺得編東西更有意思。
讓唐行之驚訝,老三只有9歲,只一天就學會了編東西,一小時后編得比唐行之和唐爸都溜,而老二還沒學會呢!
到后面幾天,唐三進度已經是最快!最早編第二個!
“我們家老三可聰明了,很多事他看一遍就會,我和老二都沒整明白。”唐爸笑著贊美自己三弟,就像是炫耀什么珍寶。
唐行之倒是知道三叔聰明,三叔小小年紀就和街上的人賭米粒單雙,能贏東西回家。
為什么說他聰明呢?他能在短短時間內數清米粒,然后動手腳……
猜米粒會有一根筷子做輔助,撥開一堆米,猜一邊單雙。三叔的筷子挖了個小洞,他算出數字后,如果他猜錯了,會快速的把一粒米藏筷子的小洞里。
小時候他懂這種小聰明,大了他也很能賺錢,唐行之十來歲的時候,他就跑運輸了。五兄弟里他賺的錢最多,比唐爸都多得多。
可惜,三叔機靈過頭,從小就不走正道,小偷小摸沒少惹事,經常賠錢。加上又有賭癮,賺到的所有錢全輸出去了,還欠了許多債。
到最后他老老實實去開公交,還清了債,也蓋了小樓,但那會兒年紀也挺大了。
這是個不甘平凡,一生都在波折的人。
看著那邊快速編簍的唐家老三,唐行之思考著一些事。
“行之,你編竹簍干什么?”唐爸問。
“當然是拿去賣啦,你覺得還能干什么?”唐行之笑看向唐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