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磊拍了拍唐行之肩膀,男人都懂。
唐行之早就能夠不以物喜、不為物役了,不過年輕人大多數是過不了這一關的。
知道這首歌肯定要被傳開,但他沒想到傳得那么快,沒過幾天他就聽到來他們村蹭籃球的青年在唱……
也不奇怪!
現在許多小孩子給隊里放牛,身上一件衣服都沒有,是他們不喜歡穿嗎?
有些家庭甚至就只有一套像樣的衣服,誰去城里辦事誰穿。
可不就是一無所有么?
《一無所有》這首歌唱出了這會兒赤貧老百姓們心中最大的痛。這世界是非常殘酷的,沒幾個人會為草根發聲。原時空《一無所有》一出來,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因為這首歌在為草根發聲。
收割稻谷時,許多人一邊吼著這首歌一邊干活。
“行之,我們會一直這么窮嗎?”有個窮小伙偷偷來問。
“不會!相信自己!也相信我!”
在這小山村幸福農忙的時候,唐行之的文章幾經波折,最后還是登上了《人民日報》。
當然,一通分析改開的內容被刪掉了80%,里邊還添加了大量參考文獻,文章作者除了“諸葛臥龍”,還多了一個人。
諸葛臥龍名字在前。
唐行之的文章最精華處,是他從后世抄來的合作社+分組競賽。
之前大鍋飯失敗,除了眾所周知的懶漢越來越多,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擅長某件事的人不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上。
比如有些人心細,又對動物有耐心,但他力氣比較小,種田肯定就不太行,養殖牲畜估計就拿手。看著他是個成年男的,就讓他跟著大部隊去插秧,能干得好才怪了。
為什么改開頭二十年發展生產力那么猛?就是因為擅長某件事的人,去到了合適自己的崗位。
唐行之的假設,讓生產隊城里各種小組,比如養牛小組、養豬小組……
這不就和之前一樣嗎?
不,重點是嘗試“大包干”到組。
而且唐行之講了,要從興趣出發,要從責任心出發,要從肯學習的態度出發,還要立軍令狀。
立軍令狀,這是扶貧立志。
重點是突出“肯學習”,這是扶貧扶智的內容。
要是這2020年都好使的科技扶貧方法在1978年不好混,那真服了。
當然,現在沒有扶貧的概念,要到1986年國家出了劃分貧困線的標準,成了扶貧機構,確定了扶貧方針,扶貧這個概念才傳開。
到后邊,就是唐行之那四點操作方式,還有人給他補上了許多參考文獻,讓論點變得更具說服力。
“諸葛臥龍?這不是真名吧?用這化名,真是好大的口氣。”休息的時候,隊長看報紙看出了神,好半晌才回過神來,“不過這人是真的厲害。”
唐行之淡定的打開軍用水壺,喝了點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