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買賣才進行了幾天,就遇到了競爭對手,唐行之準備給對方上一堂課。
對方賣價明顯比他的冒牌米線便宜,這是想打價格戰,分一杯羹了。
唐行之在公社里多少算是個名人,被他遠遠一盯,對面那對小夫妻有點害怕,不敢和他對視。
其實競爭出現是好事,會有利消費者,只要不是惡性競爭就可以。等到他們這里的人都有了做生意的意識和技術,他們這一片就會比較富裕。
弱肉強食是生物的原罪,商業化是天生就帶著這種原罪的,因為貧、富是相對的概念。
對面的小夫妻都是普通人,他們公社的商業環境好,并不像別處只有政治污點的人才去做生意,這對小夫妻是屬于意識覺醒較早。
很快就有第一個客人,看了看唐行之這邊的牌牌,又看看對面,他選擇到唐行之這里。
對面小夫妻眼神從期待到暗淡。
這是老顧客,唐行之畢竟開店這么多天,而且他在這里挺有名氣。
現在的人一天賺1塊錢左右,2毛錢能吃到雞油粉,還帶青菜和豆角酸,這是相當豐盛了。為了省5分錢去吃對面那個沒有保障的,沒必要。
第二個人……還是選擇來唐行之這里吃。
雖說是賣米粉的,但唐行之和人熟了之后,就會和人侃大山。他認識三教九流的人,消息也算靈通,這第二個來的人隨意的和唐行之聊天,能獲得一些信息。
第三個終于去對面了,但吃得很不愉快,對方味道做得不行。
味道做得不行最大原因通常是材料不好,不肯下料。唐行之的米粉選的是附近最好的米粉,豆角酸和油也是,他就算不加花椒這個“秘方”,照樣能輕松贏一般人。
在未來,唐行之寧愿自己煮面條,一般也不吃外賣。省錢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是因為外賣不舍得用好料。
如果在外邊吃東西,價格低的肉他肯定不吃。在那個時候,劣幣逐良幣,一個廚師做菜太好吃,可能會被老板解雇。
等到唐行之賣完了30碗,對面才賣掉5碗,而且對面顧客都不太滿意,大概只覺得便宜是優點。
唐行之離開的時候,那小夫妻明顯松了口氣的感覺。他們看來是調查過的,知道唐行之不會賣很多,之后客人還想吃粉,就只能找他們。
接連幾天,情況都差不多。
那名老師來唐行之這里吃粉,聊了起來。
他是教語文的。
“你每天就賣個30碗,太少了。對面那家味道不怎么樣,都能賣四五十碗。你其實可以多賣一些的,有人吃的。”語文老師說。
唐行之笑道:“多干活就累,那我就保證不了效率了。”
“可以請雇工啊,請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可以賺更多。你把價格降一下,吃的人會更多,整體上肯定更賺。”
唐行之只是笑笑。
薄利多銷其實不是什么好事,等于把工作崗位搞少了。而且人心是貪婪的,開個口子,后期就可能無限做大。
電商最初就是喊口號打擊黑心實體店,貼錢給人開店,許多人是支持的。但電商接下來開始收各種費用,實際上就相當于房東了,只是房東的錢絕大部分給了當地財政,電商的錢進私人腰包。再后來電商直接聯系廠家,說是便民,把自己原本合作商也給干掉了。再過一陣,電商要求廠家競爭,壓榨工人。最后,電商幫助成本更低的國外品牌,打擊國內品牌,比如某咖啡事件。
這是真的薄利多銷,不是什么健康模式。
不過各行業“互聯網+”是大趨勢,主要得學會把互聯網當做工具,學會互聯網思維,而不是被電商控制。
唐行之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玩低利潤的,那樣太傷經濟。高利潤才能讓他有錢有閑,可以提升品質,1分錢1分貨,2分貨能賣一毛。
“你賣個30碗好像也不累,為什么不賣40碗呢?”語文老師又問。
唐行之笑了笑,饑餓營銷的事也要和你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