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木質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肉眼便可見貫通材料的紋理——“年輪”。
它由許多木質部纖維平行排列而成,這些纖維彼此之間的連接強度,遠遠趕不上一整根纖維的內部,所以說“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想要建造更大更強更堅固的戰艦,材料革命是必然的趨勢。
只是,現在木質風帆戰列艦出現時間也不過只有幾十年,目前還沒有哪國有鐵肋木殼船下水。
在艾文的記憶中,就算最早的鐵肋木殼戰船,一般也需要采用鍛鐵的箱式龍骨、鉚接肋骨,對工藝和材料有著極高的要求。
而這個世界的技術中比同時代的藍星要強的一點,就是由于要為強大的騎士們配置合用的兵器,所以材料學特別是鋼材的生產加工技術相對比較成熟。
有了思路之后,科技樹差不多已經能滿足小規模制造的前置。
艾文選擇的材料便是相對容易塑形的低碳鋼。
鋼說白了就是碳鐵合金,只是因為碳含量不同才會具有不同的性質。熟鐵(鍛鐵):c%<0.0218%生鐵正常軍艦上的鐵質構件(固定用的通條等)一般采用可塑性更好的熟鐵。
艾文卻清楚熟鐵與鋼材之間強度、硬度的差距,對他來說物質硬度增加無非是多費一點力氣的問題,當然要一步到位。
叮叮當當...
木質龍骨、肋骨、固定用的鐵釘、通條等等輕易便被“活化巧手”掏空。
隨后被他提前處理好的一整段,長長的鋼材已經自己揚起頭來,像一條蛇一樣蠕動著爬進了底層船艙。
從頭到尾嚴絲合縫地將自己嵌進原本龍骨、側肋留下的空缺中。
而無論是龍骨中空的箱式結構,還是鋼質構件間的連接問題,對艾文來說都是小菜一碟。
簌簌...
這一整根鋼材來到預定位置之后,便像一棵樹那樣自然生長,龍骨、肋骨、鋼梁一體成型,這種技術比焊接、鉚接高明了又何止百倍?
隨后“暴風角號”的鋼質和木質同時生長,就好像有生命的兩棵相思樹一樣牢牢生長在一起。
隨后在不可避免的縫隙里,焦油、亞麻布已經自動填充進去,提供絕佳的緩沖帶,將整艘戰艦變作一個完美的整體。
改造完成之后,艾文還順便清理了一下包著銅皮的船底,活化靈光過處,銅皮立刻閃閃發亮就跟新的一樣。
大功告成!
艾文的老朋友,曾經協助他改造“啟明星號”的高級船舶工程師沃克利沖上“暴風角號”,運用他的專業知識仔細檢查過后,情不自禁地感嘆道:
“將軍閣下,這種鐵肋木殼船...才是王國戰艦的未來啊!”
以沃克利的經驗當然看得出來。
鐵肋結構的優點非常明顯,在不大幅度增加船只自重的同時,可以將船造的更長,能夠更好的承受火炮后坐力,增加更多的火炮數量。
在火炮精度和威力有限的當下,多就是強!
而且在建造新船時,能大大縮短肋骨干燥時間,配合蒸汽蒸干船板可以將一艘戰列艦幾年的生產周期縮短至幾個月。
艾文笑了笑,沒有贊同也沒有反對。
實際上蒸汽鐵甲艦才是軍艦的未來。
不過隨著整個殖民地范圍內大型優質木材的漸漸匱乏,使用造價相對低廉的鐵肋船應該會成為一種過度式的選擇和補充。
當然前提還是要隨著工業化進步,鋼鐵的產能進一步跟上才行。在以鑄鐵炮數量衡量海軍實力的現在,這種愿望在短時間內是難以實現了。
不過,未來軍艦的發展艾文不怎么關心,但是“暴風角號”已經萬事俱備,只差最后的點睛之筆,就能夠迎來一場華麗的重生!
“月光石小姐,今天晚上希望你能為‘暴風角號’帶來一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