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龍骨延伸向艏艉兩端,再利用木板拼接,既是木板的端向連接部,也是船體骨架中最大的受力支撐,保證戰艦不會在風浪中散架。
但是對現代軍艦來說,已經全部采用高強度的鋼鐵結構打造,承力已經分散到了整個船體,雖然還是叫“龍骨”卻已經不再是風帆戰艦那種意義上的“龍骨”了。
在艾文對戰艦“V”形船底的設計中,除戰艦內部中內龍骨或中縱桁這些構件外,中縱線的船底板也是龍骨的一部分,叫做平板龍骨,艏艉延伸至與艏艉柱接攏。
甚至大多數的現代大型軍艦,根本就是先分段建造再通過后期焊接而成,優秀的材料保證了船體的結構強度。
就是不知道,當初能夠使用全金屬材質建造一百二十米長、排水量五千噸的“蒸汽堡壘號”,到底掏空了王國積累了多久的家底。
簌簌簌簌...
支在半空中的紡錘形“木繭”隨著艾文的指揮,從船底開始一點點變形化作整體上的“V”形,內部中內龍骨、旁內龍骨、肋板、流水孔...等等結構依次成型。
在“數據化視野”的精準控制下,就算是小數點后兩位的偏差都不可能存在。
當然。
作為一種天然生長而來的材料,“寶樹”確實了逃不開木材的通病,內部其實是由許多木質部纖維平行排列而成,這些纖維彼此之間的連接強度,遠遠趕不上一整根纖維的內部。
在這一點上,不像是鋼鐵在微觀層面是一種結晶的狀態,而在宏觀上是完全連貫的,這決定了鋼鐵具有良好的宏觀機械性能和力學傳導性能。
不過。
對已經長成并采伐下來的木材,凡人雖然沒有絲毫辦法,卻完全難不倒艾文。
在重新生長塑形的過程中,一根根比鋼絲還要柔韌的木質纖維,像蛇一樣自行編織交叉在船體結構內部化作了網狀的增強筋。
就算是現代工藝也難以造就的特殊物理結構,使其比純粹的特種鋼鐵更加堅固且富有韌性。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榫卯結構,也不需要鐵釘鐵拐,更不用焊接。有隨意將船材搓扁揉圓的能力,就像由一棵活生生的樹生長出來的戰艦上,沒有任何的結構薄弱點。
第二步,底艙構建。
不需要風帆戰列艦那樣數十上百門的側舷炮,所以艾文取消了前后通透的火炮甲板,在水線以下采取了可靠性更高的水密艙設計。
第三步,.....
靈光閃爍中,就算是一眾旁觀者里面也沒有任何人舍得移開自己的眼睛。
就這樣。
“大樹”一刻不停地生長持續了整整三個小時之后,以翠綠色光華為標志的【活化巧手】終于開始漸漸散去。
原本由二十道根系支撐起來的“木繭”已經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幅樣子,那是一艘極具未來感的狹長戰艦。
艦體表面泛著啞光的黑色金屬光澤,根本看不出一絲絲屬于原本木質船材的痕跡。
上層構造中幾乎沒有任何垂直的平面部分,所有結構都略帶斜面,好像由一片片巨大的菱塊組成。
在上層結構中的戰艦中間位置,高聳形成一座達到接近十二米的塔樓,前后則低矮平滑,甲板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規則孔洞,明顯是為后期加裝的某些設備預留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