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上的講經說法。
其實就是為高臺上的十多個老和尚準備的。
而每個老和尚對佛經佛法又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這就導致每一個上前講經的老和尚,所說的內容都不一樣。
甚至,同一本經書,同一句話,都會出現大相徑庭的兩種解釋。
所以……
當講經說法一開始后,諸位老和尚立刻就吵成了一團,一個個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基本都是前一個說完,后一個就急不可耐的上去反駁,就算是性子稍微溫和一些的,也會有意無意的去反駁別人的見解。
而這種爭論對廣場上聽經的眾僧來說,卻是大有裨益。
百家之言,總比一家之言要好。
就算不接受別人的說法,但也可以從其思路之中有所感悟,加深自己對佛法的理解。
這一點,光看方濟澤身旁,那前不久才說講經說法無聊的白云就知道了。
此刻的他,已經完全沉浸在了老和尚的爭論中,不時搖頭晃腦,不時低頭沉思,開始對自己所領悟的佛法進行反思與總結。
廣場上的大部分僧人也都是如此。
只有方濟澤,他雖也有收獲,但卻收獲甚微,且唯一的收獲,還是來自于同樣已經無漏的了能禪師所作出的一番闡述。
說實話,修出佛力后,方濟澤對佛法的領悟與見解,和只是普通人的老和尚們已經完全不同了。
不能說他們錯,只能說是道不同。
因為見識不一樣,所以見解也就不一樣。
聽了一會兒后,感覺有些無聊的方濟澤,見眾老和尚爭論一時肯定停歇不了,于是他就在那巨大而激烈的爭吵聲中,閉上雙眼,一邊有意無意的聽著諸老和尚的爭論,一邊則固守本心,參悟《地藏經》。
說實話,除了了能禪師外,方濟澤聽這些老和尚講經,還不如他自己參悟來的快。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不知過了多久。
方濟澤因參悟《地藏經》中的一句話,而略有所得。
感受到修為的絲絲增長,正滿心歡喜,準備深入進去的他,卻突然被人打擾了。
“老僧竊以為,《楞嚴經》中所言‘得無見頂相,何以故?為菩薩時,于無量世頭頂禮拜一切圣賢、師長、父母、尊重贊嘆,恭敬供養,是故獲得無見頂相’指的乃是佛頂至高不得見之像,形容佛的偉大和無邊無際,而并非如慧定禪師所言,不知諸大和尚以為如何?”
在一個老和尚說完《楞嚴經》的其中一篇后,悟塵禪師當即起身,大聲駁斥了那老和尚的見解。
隨后,不待那老和尚反駁,悟塵禪師便將目光看向了廣場上的方濟澤。
只見,他在對方濟澤露出一絲和藹笑容的同時,雙手合十,一臉虔誠的說道:“老僧昨日在來蘭若寺途中,偶遇一佛法高覺大師,可惜大師似有急事,未曾與老僧多聊便匆匆離去,此事引為老僧憾事!
卻不想,今日竟在此地得遇大師,實乃老僧之幸也!故,老僧斗膽請教青云大師,敢問老僧剛才所言可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師不吝賜教。”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
眾人順著悟塵的視線,齊齊看向整盤腿端坐,雙目緊閉的方濟澤。
不明所以者,一頭霧水,不明白為何名滿天下的悟塵禪師,會在法會之上詢問一名不見經轉的小和尚,還稱其為大師。
難道這小和尚,真對佛門經法有很深的研究不成?
而知道其中緣由的法國寺諸僧,則是幸災樂禍的看向方濟澤,等他出丑。
特別是空石小和尚,更是連嘴角的笑容都隱藏不住了,他在心中大樂的同時,也對悟塵禪師更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