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然做不了天子,但手中兵馬越強,越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再次擴編之后的殿前司,等于增加三個廂的兵力,以后兵力肯定會超過十萬人,成為禁軍主力。
而侍衛司以龍捷精銳騎兵,虎捷精銳步兵聞名,但數量肯定會被甩開。
史從云在官署想了一下午,列了兩百多人的名單,更多的,他還需要和王仲、邵季、董遵誨、羅彥環、申知義、司超、李處耘等商量一下,問清楚。
只是怎么加進去讓他有些頭疼,他畢竟不是都點檢,都點檢是張永德,最后到時要張永德點頭同意的。
他如果加十幾個人或者幾十個人,以他的威望和功績,張永德又那么佩服他,肯定會點頭同意。
可如果一下安插提拔數百中下層軍官,那換誰也不會同意。
史從云正為難,絞盡腦汁想辦法時,時間不知不覺到了下午,到了下班時間。
史從云沒什么架子,和官署里的其他軍官告別后準備騎馬走人,他如今可謂大名鼎鼎,在軍中威望很高,眾人都十分敬重,對他也很客氣。
這倒是好理解,十萬人以上規模的大決戰,并不像許多人在演義小說中看到的那么簡單輕易。
當下人口也不像明、清朝之后人口暴漲,導致兵員充足,動不動幾十萬大軍,百萬雄師。
北宋車神舉國之力打遼國,出兵也不過十幾萬;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決定北方命運的大決戰中,袁紹兵力十萬出頭,曹操初期只有幾千,后來增兵到頂峰時也不過兩三萬左右,而不是演義小說的袁紹七十萬,曹操二十萬。
夷陵之戰決定蜀國、吳國命運的大戰,蜀國舉國主力大約超過五萬不到十萬,而一戰敗后,就再沒有爭奪天下的資格了。
所以這種主力兵力十萬人以上的大會戰,絕大多數時候一戰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南唐輸了淮南之戰,一下丟了半數國土,原本和周國國力相當的國家,就再沒有和周國抗衡的可能,要么茍且求生,要么慢慢被消滅。
總之,能打贏這樣戰略性大決戰的人無不名留青史,是一個時代的帥才,因為他們改變或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就像三國志中,除三國君主,只有諸葛亮和陸遜單獨一傳,諸葛亮是實際上的蜀國統治者,陸遜則出將入相,打贏了關鍵的吳蜀兩國戰略決戰。
所以以史從云當前的功績,往后即便做不到單獨給他來一傳,肯定也是名留青史了,名氣大也不奇怪。
正當他準備離開時,張永德也出來,笑著問他,“史將軍,一起去吃酒如何。”
史從云一愣,也沒多想,他是張永德副手,兩人當然要好好聯絡,往后才能一塊做事,于是點頭答應。
張永德便讓手下的兩個親兵先回去,和史從云一起往大梁的酒樓而去。
等酒菜上了,兩人一邊吃酒一邊說話,說得都是淮南戰場上的往事,越說越激動,張永德這個人確實沒有李重進能打,但也是個爽快人,和他相處很愉快。
說到最后,張永德也喝了幾杯,臉上有些紅,酒到微醺時,有些郁悶的開口:“史將軍,其實某心里有數,要說戰功和本事,某打馬也趕不上你。
你在淮南神機妙算,打得唐國的軍隊抱頭鼠竄,嚇得南唐國主向官家跪地求饒,某聽著就覺得暢快!這都點檢本來就該你來坐,軍中的將士們也這么覺得,我也聽到下面人的議論,只不過仙君托付,官家才讓某接這位置,我心里其實很愧疚。
像你這樣有能力的人卻得不到重要,某心里覺得不好過。”
史從云沒想到張永德會這么說,不過想到他對趙匡胤的看重,心里也有了數。
說白了,張永德能力或許確實比不上李重進、趙匡胤、史彥超這樣的人,但他就是個直截了當,腦子直沒主見,對人下意識帶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