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事為父可以聽你,唯獨這件........”老爹說著臉色凝重起來:“只要有機會,老子絕不放過契丹狗賊!”........
而自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隨著中國勢力向北擴張,山西往北一帶歷來都是民族融合的中心,各種各樣的民族從四面八方而來聚集在那,已經達千余年,許多來歷都說不清了。
不管高層決策如何,民間的趨勢就是北方人向往南方的富庶,拼命想往南闖;而南方則喜歡收買北方這些不要命的人賣命,都喜歡雇傭游牧民族的士兵。
這點上漢、唐兩個帝國都格外相似,漢朝末期,全**隊大約四十九萬,這其中除漢人外的各族軍隊超過二十五萬,多數為北方和西面的游牧民族。
唐末時差不多也是這樣的格局,大量的沙陀兵,回鶻兵,黨項兵等,數量龐大。
道理很簡單,戰斗力和民族是沒關系的,生存環境才是主要因素,不可以片面的生搬硬套民族主義。
一開始漢人掌握先進的技術、文化,從一窮二白開始打拼,那時候為了更好的生存生活戰斗力最強,就有“一漢當五胡”恐怖戰力。
可慢慢的漢人富了,生活安逸了,也不想打仗了,想享受,想待在家里抱老婆。
這時候就發現雇傭還處在貧苦中的各族百姓讓他們去代替自己打仗賣命可太好了,花的代價少,因為生活不好過,為了生活他們打拼起來很拼命。
這時候就進入一個輪回,輪到周邊的窮苦各族人民奮斗了,于是他們的戰斗力又爆表了,而安逸享樂久了的漢人再不是周邊民族的對手。
不過很快又會是一個輪回,等漢人窮苦到一定程度,他們又開始打拼**了。
總之,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到歷史維度上,戰斗力不是血統決定的,而是生存環境。
而從漢朝奠定下來的漢文化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向心力,就像當初的南北朝,一開始游牧民族風起云涌,后來大多數都成了漢人一樣。
又像現在的周軍中這些沙陀人,突厥人等等各族士兵,北宋建立之后他們就統統成漢人了,如果他們自己說起史從云都分辨不出來他們原來不是漢人。
所以如果想以血統論來理解漢人,漢族這個概念是解釋不通的,因為兩千多年來有太多的地區,民族,部落的人不斷被納入這個概念中。
漢朝建立的這套流傳兩千年的體系自有它獨到的地方,只是以史從云的智商來說暫時還理解不了它的終極奧義在哪。
.......
臘月,汴水之盼,神火都的士兵秘密進行了又一次火箭試射的演練,這此規模更大,雖然大家都沒什么試手的機會,最終只發射五十支真火箭,平均四十人一發,也已經讓史從云心疼到不行。
之后為了讓神火都的士兵適應新的弩箭,只能在弩矢前端綁上差不多重量的石塊來模擬火藥和鐵質外殼,讓他們適應彈道。
另外新的操作守則也因為火箭加入和以前的不同了,需要重新編寫訓練材料,忙得他頭疼。
好在三個老婆都是文化人,給予他很多幫助,神火都在臘月初快速開始訓練。
一時間,神火都成為城外大營中訓練最為繁忙的一支部隊.......
而顯德五年也在這樣的忙碌中很快走向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