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曾接連好幾次上書給官家請求退休官家都不準,最終在軍中勞累得疾去世。
官家想必也有無奈,像李谷這樣文武雙全,能保證大軍后勤,能帶兵打仗的文人宰輔實在不好找啊。
大周有出謀劃策的宰相,如王溥,范質,王溥,魏仁浦都是,但能干事實的頂梁柱只有李谷一個。
因為中國儒家士人文化流行,士人控制文化輿論,謀士作為士人的代表,給人的錯覺似乎天下大事都是那些重要謀士動動嘴皮子就搞定的。
其實放屁,仔細想想朝堂的結構就明白這種想法錯得離譜,三省中書、門下、尚書;中書、門下都是議事的機構,尚書是執行機構。
自唐初之后,中書令,門下侍中,都用來個人加官,唯獨尚書省首官尚書令從來不給人。
設官也只設尚書省二把手左右仆射,連救了大唐的郭子儀想加尚書令,朝廷都不給,理由是李世民短期擔任過尚書令,所以以后都不能加尚書令。
其實仔細想想都不合理,那也有皇帝繼位之前擔任過中書令啊,怎么中書令還給人。
說到底,尚書令權力太大,執行單位永遠是權力中心,執行,或者直白的說做事才是成就的關鍵。
議政單位反而是無所謂的,隨便你怎么議論啊,不執行,不落實,一切皆空,所以明君最不怕官員爭論,隨便你們爭,動嘴皮能成什么事,議論和執行之間是有巨大鴻溝的。
嘴皮子說說和執行下去之間有天壤之別。
大周有一大批能嘴皮子說的官員,官家也單獨召集過不少這類讀書人,都供養在集賢殿,那批文人不少,顯德二三年的時候官員也愛召集他們討論事情,后來就沒興趣了。
這些人說的厲害,平時也能跟在官家身邊,可他不頂用啊。
能實實在在的既想問題又去做事的只有一個李谷,那官家不得死命的抓著他不放,最后積勞成疾而死。
說白了,任何事都怕只說不做,朝廷中那幫子文人嘴上厲害的人不少,可多數只敢站在旁邊對別人指指點點,真讓他去做,讓他去承擔責任,承擔后果,他不敢.......
史從云這一路走來有對有錯,但肯定有成就的,首先就因為他一開始想的就是管他娘的,船到橋頭自然直,先干了再說。
他沒多聰明,但只要去做了,哪怕是錯的,也可以慢慢改,總比什么都不干強。
何況李谷這種人還是不止能做,事情還做得好的,官家肯定舍不得他退下去,史從云也舍不得。
這次因為有史從云在,很多事情都不用李谷去操勞奔波,所以他身體還很好。
會說的天下到處都是,能做事的著實不多,所以經常有意讓他留在京城,別再出來受累,對他身體不好。
同時也刻意逼著一些他看好的文人出來做事,承擔責任,比如年輕的王溥,史從云就讓他從軍,出來擔責任。
動嘴皮是不用承擔責任的,所以多數人都喜歡,我拿工資不擔風險多好,就像集賢殿那些謀臣;
可一旦領導拍板執行下去,執行的就要擔責任和后果了。
兩者都需要,但頂梁柱肯定是是負責決策的領導和負責執行的能臣,史從云想要的就是能臣,大周也缺這個,萬一哪天李谷不再了,誰幫他管尚書省?誰幫他打理度支司,戶部司,鹽鐵司?
這些他都在想,軍政一起走,國家才能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