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光已經不太記得這個劇本是自己什么時候寫的了。
或許是十幾年前,也或許是二十年前。
他只記得,自己斷斷續續地寫了好長時間,中間又由于自己心態的變化,多次推倒了重來,直到最后也沒有形成定稿。
當初徐文光想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武俠題材正處在鼎盛時期。
他先后找過許多當年的朋友來聊過這個項目,大家都很有興趣,但最終,這個項目卻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反復擱淺。
近幾年,武俠的市場日漸式微,而自己經歷了幾次挫折之后,也失去了當年的熱情,逐漸將目光放在了技術層面的探索上。
這份的手稿就這樣被他放在角落里吃灰,直到剛剛,他偶然看到許臻在《倚天》中客串的這個片段,才忽然勾起了他對這個故事的回憶。
“六如公子”李尋歡,貪酒如命,而又視死如歸。
書中的上官金虹曾經問他,“你本是三代探花,名第高華,何苦要到這骯臟江湖中來做浪子?”
而李尋歡的回答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閱盡千帆、歷經人世間無數苦楚,他最終留給江湖的背影卻是灑脫釋然的一笑。
關于小李探花這個人物,世人吵吵鬧鬧地爭論了半個多世紀,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然而時至今日,徐文光再回憶起當初對這個人物的印象時,首先想到的卻是他滿鬢風霜地站在昏暗的燈光下,微笑的輪廓依舊像是一個少年;
想到的是他身處險境之中,卻能若無其事地淡定喝酒,并妙語連珠譏諷那些偽君子和真小人。
有人苦大仇深地問他為何要回中原,李尋歡一本正經地說,“只因我對趙大爺您想念得緊”。
有人急著與他撇清關系,他淡然道,“慚愧,像您這么有‘身份’的朋友我真是一個也沒有”。
李尋歡面對林仙兒的投懷送抱,嘆著氣掏出了刀子,說,“男人不喜歡這么主動的,而且,你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美”;
面對薔薇夫人向他下毒,搶奪金絲軟甲,他無奈地說,“其實夫人得到這件金絲甲也沒有用的,因為就算將夫人分成兩半,也決計穿不上它。”
他的這份豁達和放肆,讓徐文光去讀這本書的時候,雖然驚心動魄,卻時不時地會心一笑。
時隔多年,再響起這個項目,徐文光既不想重新去編一個高大全的英雄,也不想去為這個人物做什么正名。
他只想在短暫的120分鐘之內,用寥寥幾筆,勾勒出自己心目中那個灑脫率性的江湖人。
能夠做到這點,也就足夠了。
徐文光一時興起,索性拿著這本泛黃的線圈本回到桌邊,細細地翻閱了起來。
看著看著,他的眼睛逐漸亮起。
——這個故事,很有趣!
當年的自己還不像現在這么老氣橫秋,有沖勁、有魄力,筆下的文字天馬行空,充滿了靈動的朝氣。
短短30幾頁的草稿,他一口氣看到頭,只覺意猶未盡,酣暢淋漓。
徐文光隨手打開電腦,將草稿上面的文字敲進了文檔里,一邊敲一邊潤色,將這份凌亂的草稿補充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
一直忙活到晚上九點多,他伸了個懶腰,將這份文檔重新又讀了一遍,只覺頗為滿意。
雖然個別細節還有待推敲,但總體的氣韻非常對味,要的就是這樣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