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羅沖前世見到的臺秤,它的秤砣雖然同樣是圓餅狀,但是上面都有一個豁口,掛秤砣的盤子中間有一根鐵棍,上面帶有鐵鉤,用鉤子掛在刻度桿上,添放秤砣的時候直接將秤砣的豁口卡在那根鐵棍上就行。
另外懸臂上面放秤砣的地方變成了一個立著的扁鐵片,可以將秤砣的豁口正好卡在上面,這樣不容易晃動,其他的地方并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羅沖又看了下秤砣上面的鑄造的重量刻度,其中最大的一個標著二百公斤,然后二號的一百公斤,三號五十公斤,另外還有兩個標注二十公斤的秤砣,再加上游標刻度最大二十斤,也就是十公斤的重量。
那么當把這些秤砣全部放到托盤里,在把游標的砝碼拉到頭,一共是四百公斤的重量,也就是說這個大臺秤能秤起八百斤的重物!
這種大型衡器的重要型不言而喻,以前漢部落想要稱幾百斤重的東西,只能在地上打樁,然后架起一個胳膊粗,幾米長的秤桿,再掛上一個大秤砣,才能秤的起幾百斤重的東西。
不過這樣的稱量方式用來秤死物還行,你想秤一頭活豬的重量?
抱歉,最好先把豬打死,或者打暈,等它不動了,然后塞進麻袋里,再掛到秤桿的鉤子上,這樣就可以秤了。
但是現在,有了這種機械臺秤,就可以直接在秤盤上放一個鐵籠子,然后把活豬關在里面,讓豬站在秤盤上稱重,這豈不是方便了很多?
“這臺秤最大只能秤八百斤重的東西,最小單位是一兩,還是小了點,如果能做出最大一千公斤的秤,那就更好了。”羅沖感慨的說道。
聞農和鰲飛等人立刻就挑起了大拇指,兩人更是十分欽佩的說道,“首領真是厲害,我們什么都沒說,也沒介紹,您就看出這臺秤的使用方法還有它的最大最小限額了,吾等欽佩之至。”
“少拍馬屁!”羅沖白了他們一眼,然后繼續追問道,“這個秤能不能做出更大的來?說正經的呢,這個秤如果可以普及,以后會有大用,甚至能用來秤煤炭。”
“可以,谷承那小子說了,這東西原理很簡單,也沒什么復雜的,我們來之前他便告訴我們,若首領需要更大的臺秤,只需要加大秤盤的面積,然后延長秤桿的長度,增加更多的秤砣便可,如果只是要一千公斤的上限,并不是難事,只是使用的時候,需要一個十分堅硬的地面,不然這兩千斤的重物施加在臺秤的四條腿上,就算是普通的青磚估計都能壓碎。”聞農解釋著說道。
羅沖點了點頭,“這倒是,別最后秤沒什么事,先把地面給壓碎了,對了,你們說的這個谷承,就是發明這種臺秤的人嗎?他有沒有來?”
“回首領,正是,這兩臺秤便是谷承的發明,大的這個臺秤最大上限四百公斤,小的這臺最大上限二十五公斤,他將之稱為案秤,說是這個重量適合放在案板上秤些零散的東西,適合百姓日常交易使用。
谷承是我們綜合研究所去年加入的一個學徒,他父親是個木匠,參與過風車和水車,還有織布機的制作,所以他耳濡目染,對這些機械結構的東西十分感興趣,那臺首領說的鐘表也是他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