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村里經過半個月的建設,也已經初見成效。
村里的風車磨坊終于是建好了,有了這磨坊,就可以改變當地的飲食習慣,小河邊帶有水車的榨油坊也已經建立了起來,只不過現在還沒有什么人來這里榨油,新來的移民還未收獲花生和大豆,家里存著大豆的當地村民暫時又吃不慣這豆油。
單朋找到了一處穩定的粘土來源,是村子外一個天然形成的小水塘塘邊,有了這穩定的粘土供應,他便在自家大院子里搭建了一個陶瓷窯,燒瓷器最好用潔白的高嶺土,這樣更加方便在表面上釉作畫,但只是做些土陶瓷,燒幾個罐子盆碗什么的,倒也不用特別講究。
最近單朋家的生意不錯,他找村中的木匠魯建安給他打造了一個腳踏式拉胚機,只要用腳來回踩動踏板,這拉胚機上面的圓形操作臺就能轉動起來,方便陶匠在上面塑造泥型。
單朋家目前經營最好的有兩種陶器,一是用來腌制泡菜的各種大小的壇子,再有就是用來和面的面盆。
這東西以前當地的村民用不著,但是現在有了磨坊,和漢部落的移民學會了大鍋熬菜,鍋邊貼餅子的吃法,因此這和面用的面盆也開始跟著流行起來,成了各家各戶必不可少的生活日用品。
玉米餅這種東西,剛一在上河村中出現,就受到了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喝慣了大碴子粥的村民第一次有了這種滿足的飽腹感,關鍵是還抗餓,并且貼餅子的口感也能讓大眾接受,因此在村里傳播的很快。
以前喝粥這種事情純屬被逼無奈,直接吃煮玉米那也是從小就吃慣了原因,否則讓一個天天吃細糧精糧的人,連啃幾根玉米,肯定得反酸吐酸水不可。
可粥水這種東西,和干糧比起來它就是不解飽,當時確實覺得撐的慌,實在喝不下去了,但是撒上兩泡尿,你看肚子里還能剩下什么?
干糧就不一樣,別看同樣還是玉米,做成餅子塞進胃里它就不好消化,消化的慢自然就比較抗餓,干一上午的活也不覺得怎么累,甚至還可以多做一些餅子隨身帶著,要是出門砍柴,或者干農活干累了,還可以掏出餅子吃上一個,補充下體力。
這在以前他們連想都不敢想,曾經竹島百姓的干糧,可能就是隨身帶幾個干玉米棒子吧,等餓了時候就點堆篝火坐下來烤玉米棒子吃,既帶不了多少東西,也不怎么解飽。
當初為了讓當地百姓配合漢部落編戶齊民,全都給出了福利,只要愿意入戶籍冊,接受官府管理的,都給發一口大鐵鍋,現在這鐵鍋便派上了用場。
村里現在最流行的美食,便是鐵鍋燉魚,然后鍋邊貼玉米餅子。
上河村這里的百姓捕魚很有一套,不管是用竹竿削的魚叉插魚,還是用竹簍做成陷阱捕魚,都十分的有效,也不知是現在這時代的魚多還是怎么樣,目前在村里的兔子沒有長大之前,河里的魚暫時成了村民飯桌上的主要肉食來源。
同樣,因為玉米餅的出現,謝里家的豆腐也終于在村里賣了出去。
大豆這個東西,它甚至連輔糧都算不上,只能是雜糧的一種,以前的竹島百姓種大豆,一是因為它有肥地的能力,和玉米輪作能使玉米增產,二就是拿它當飯吃。
畢竟天天吃玉米也不是事,偶爾喝兩碗豆粥換換口味也是極好的,當地百姓甚至連炒豆子這種簡單的吃法都沒研究出來,對于大豆的應用方法極為貧乏。
但是現在不同了,謝里的出現使不起眼的大豆變成了各種好吃的食物,以前因為天天喝粥,和漢部落的飲食習慣有點不對路,所以百姓不是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