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衛出征三個月后,羅沖這里終于收到了他們的消息,他們光是坐船過去就用了一個多月,在那里恢復訓練又用了十來天,等偵察完畢,定出計策,正式進攻,到如今回信,已是三個月之后了。
這封信先是送到了漢陽城羅沖的家中,后來又被家中的親衛轉送到了新鋼郡的研究所,羅沖已經在新鋼郡和湖心島的綜合研究所輾轉兩月有余,來回奔波,為工程機械的項目擔任了指路明燈的重要角色。
這天下午,他收到了親衛轉送來的北方戰報,看后大松一口氣,去病果然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羅沖看了他的作戰計劃還有理由,以及對戰爭形式和各個階段的分析,對此大為贊賞。
就是這場戰爭規模不大,只能以持久戰和游擊戰的形式展開,打打埋伏,一次搞個幾百人便是勝利,上千人便算作大戰役了,對此羅沖也不甚在意。
如果是維持竹島戰役那樣的規模,一次出動近兩萬人,還有數千的騎兵,大量的船隊,一打打上幾年,漢部落肯定會被這么大規模的戰爭拖到崩潰,但是北方那邊卻不一樣。
對付食人族,羅沖只出動了一個衛所,合計才兩千來人,當地的三千多民兵都是當地人,漢部落是直接征募的,又不用給軍餉,除了犧牲撫恤外,基本用不著部落花多少錢。
不僅如此,北方對食人族的戰爭還能獲得不少的好處,就說這一個多月的戰果吧,神策衛三個營就俘獲了近兩千的俘虜,雖然不如打竹島時一次戰斗抓的多,但竹島抓的那些都放回去當百姓了啊,漢部落從他們身上無法獲得利益,反而還要給他們的民生基礎建設投資。
而那些食人族的俘虜就不同了,這些人抓一個就等于白賺了一個不要錢的勞動力,抓的越多賺的越多。
另外還有其他的資源,比如在去病的匯報中,這次他們不光俘獲了近千名戰俘,還抓到大量的角鹿,牦牛,還有羊駝,這些牲畜也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所以整體上來算,漢部落在北方對食人族作戰不僅沒有賠錢,而且還在一直賺錢,只要等到明年開春河水解凍,把那些俘虜船運回來,把他們往礦山上一丟,就能立刻見到回報。
最后一件事就是去病和游野對將來戰爭結束后的分析,主要就是圍繞著將來要不要全面從北方撤離的主題。
去病和游野兩人想了想,決定這個事情還是問問羅沖,由首領決定為好,如果他們倆自作主張,硬找一些‘特產’,逼著羅沖在北方留人,這么做固然可行,但這倆人的膽子都不算大,最起碼還是挺怕羅沖的,或者說叫敬畏。
去病和游野詳細的在信里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包括以后經營特產的思路,最最關鍵的是,兩人都在信里勸說,漢部落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地盤,沒道理就這么直接放棄,而且北方的營地如果好好經營的話,是可以賺錢的,不用后方的物資支援,這樣的情況下,全面撤離有些太虧了。
全面撤離嗎?
以前羅沖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去病和游野的想法羅沖倒是認同的,那就是好不容易經營的土地,為什么要輕易丟棄,又不是沒辦法養活人。
但是北方營地的規模確實有點小了,繼續留著吧,距離漢部落的核心區域有點遠,再有就是交通不便,不利于他的統治。
走水路倒是挺方便的,但是那邊的冬季時間太長了,河流一年中最少有四個月處于冰封狀態,就像現在,也就是說,這四個月內漢部落無法對北方營地進行任何武力干涉。
派遣過去的官員對羅沖忠誠還好,一旦派遣的官員造反,漢部落連出兵都沒辦法出兵,四個月的時間,一旦反賊控制了整個北方,他就能在四個月內操練出一支軍隊,等河水解凍,漢部落這邊再派兵平叛的時候,鬼知道能不能打贏,到時候就算打贏了也是空耗財力人力,怎么算都虧。
水路無法保持一年四季暢通,就得想辦法走陸路,目前漢部落還沒找到通往北方的陸路,確切的說,是還沒派人走過。
而如果要修鐵路的話,無疑又是一條國家大動脈級別的特大工程。
漢部落未來數十年的主要發展重心都在南方,就算修大動脈,也肯定是在南方先修,等南方鐵路網初步成型后,才有可能考慮北方。
這么一算,羅沖這輩子可能都看不到那一天了......
不管怎么想,北方都不能讓羅沖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