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了一封給湯瑤的信,前面自然不忘了問一下湯部落現在的局勢,后面又順帶問了一下游伏的消息,隨后羅沖就讓親衛用飛鷹給湯瑤送了過去。
巨鷹展翅高飛,向著南方急速飛行。
與此同時,游伏率領的勘探隊伍也正在湯部落北邊的荒野中四處尋覓煤炭的蹤跡。
這是一支足有兩百人的隊伍,每十人一組,一共二十組,每個組中必有一個牧人,主要負責看顧隊伍里的馬匹,還有數名獵手,負責給大家收集食物,搭設營地,另外還有兩名專門定位的人員,掌握羅盤和望遠鏡,負責測繪地圖,辨別方向,最重要的是,每組里面還有一到兩個游伏從東薪郡借來的工頭。
這些工頭都是在東薪郡煤礦管事的,對于煤礦周圍的地貌最為熟悉,團隊能不能順利的找到煤礦,也全依賴這些人,不然的話,就只能期望于老天開眼,‘白送’他們一座煤礦了。
二十個隊伍呈扇形展開,每組橫向相隔幾公里,拉成一到向北方輻射出去的弧線。
這些隊伍已經向北走了幾個月的時間,但實際上卻沒走出多遠,因為碰到了疑似的地方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確認地下是否有煤。
目前依照漢部落尋煤礦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看地勢,挺拔的高山上是絕對不會有煤的,尤其是石頭山,但是有沉積巖的地方,相對來說能找到煤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比如河流淤泥沉積風化而成的砂巖,還有層層疊疊的頁巖,這些都屬于沉積巖種類。
這一點和煤碳的形成原因有關,煤炭不是火山巖漿冷卻形成,而是由億萬年前的植物沉積,再加上物理和化學變化,最后演化而成,因此煤炭屬于沉積礦脈,不可能出現在高山上。
看地勢,看石頭,就成了主要的尋找方向。
再有就是看植被,如果在一片大森林中,偶爾有一片區域出現了‘斑禿’,植被十分稀少,雖然不一定能保證此地一定有煤礦,但它一定存在某種礦產。
最后就是尋奇觀,找當地土著打聽,或者自己去發現‘奇觀’,比如某地地表呈現碳化的黑色,或者某地的土可以燃燒,又比如某地有自然形成的天火出現,或者有什么奇怪的氣味,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現煤炭的特征。
煤礦雖然深埋于地底,但一般都會有凸起的黑色礦苗存在,也就是某條礦脈,正好其中一個點在地面上顯露了出來,只要找到這樣的礦苗,順著挖掘下去,就能找到整片煤礦。
這樣的礦苗浮于地表,導致周圍的土壤也會出現一些不同程度的碳化,說不定就會出現‘能夠燃燒的土’。
再有就是天火和特殊氣味,煤炭根據成分的不同,也有煙煤和無煙煤的區分,煙煤就是含硫量大的煤碳,而硫的氣味又很特殊,如果富集到一定程度,那么肯定會散發出和周圍不同的特殊氣味。
另外煤炭還伴生有很多化學氣體,這里面有臭味的瓦斯,還有香味的甲苯,甚至可以燃燒的煤氣,這樣的地方一旦地層出現裂縫,導致煤氣或者天然氣泄漏,再被自然之火點燃,那么就會形成經久不熄的‘天火’。
就在一個月前,勘探小隊的七**三個組同時找到了一片具有以上數個特征的地帶,但是這三組人在這里挖掘了一個多月,仍然沒有挖出煤炭,不禁讓眾人有些泄氣。
起初他們來到此地時,發現這里植被非常稀少,方圓三公里,也就是他們各組搜索的范圍內,并沒有發現什么高山或山石,不過也沒有發現沉積巖的存在,但這里最為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有疑似‘礦苗’的出現。
地面上有很多斑狀的黑色痕跡,非常像是有煤碳礦脈露出地表的跡象,如果此地真的是礦苗的話,那么就說明整個礦脈在這里已經突出了地表,根本用不著打井,直接在表面就能挖出煤炭,也就是所謂的淺層礦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