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羅沖爬起來的時候,小蝶已經把精梳機踩的嗚嗚轉了,出紗板的下面放了一個用細藤編制的藤筐,里面已經堆了半筐的毛紗條。
看著小蝶興致盎然的,一心想要織布的樣子,羅沖搖了搖頭,轉身就往木工組去了,今天又要當一天木工了,呃,不對,還有織布機沒做呢,這還要幾天啊。
唉!悲催的日子,為了自己的內褲,好好努力吧。
手搖紡紗機,那個玩意兒不難,以前農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會做,隨便拿個廢舊的自行車圈就能改裝一個,羅沖也曾經在歷史書上看到過紡紗機的演變歷史,尤其是挑起了工業革命的珍妮紡紗機。
它的原理很簡單,說白了就是通過一個大一點的輪子,帶動一個線軸轉動,把纖維條通過旋轉扭成一條線,然后卷在橫置的線軸上。
而珍妮機唯一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大輪子帶動八個線軸,而且珍妮機的線軸,也就是紗錠,都是豎著放置的,因此珍妮機的工作效率也就成倍增加了,一直發展到后來,人們甚至研究出一種珍妮機的5.0升級版,一個輪子帶動80個紗錠,簡直喪心病狂。
但是羅沖并不準備直接弄出珍妮機來,第一是因為他自己還從來沒造過紡紗機,只有理論知識,沒有實際經驗;第二是漢部落現在根本用不到那么多的紡紗機,這樣說也不對,是羊駝毛產量有限,不過等以后搓麻線的時候就要用多軸的紡紗機了,現在還是先把一個軸的玩明白再說吧。
基于昨天制作精梳機的經驗,這次羅沖設計的單軸紡紗機也是腳踏傳動桿的,由于是坐在凳子上工作,所以紡紗機的底部支架比較高,這樣也能為安裝傳動桿留出空間。
四條腿的支架像是一個凳子,但是這個凳子卻沒有凳子面,上面只有一個四方形的框架用來安放車輪。
車輪需要重新制作,不過很簡單,這只是一個傳動輪,不是用來放在地上承重的,所以不需要很結實。
大輪子直徑60公分,直接用12支箭桿來支撐,輪子的寬度只有3厘米,輪圈用四段烤彎的橡木拼接而成,輪圈的外表面還有一條不到一公分寬的線槽,那是留著套傳動帶用的。
小飛輪的厚度是兩厘米,直徑只有八厘米,如果減去上面刻的皮帶槽,可能直徑還要再小一些,這樣一大一小兩個輪子套在一起,那大輪子轉一圈,小飛輪真的可能會轉飛,速度非常快。
傳動的皮帶用的是牛皮,先用剪子沿著牛皮的外沿剪下來一圈一厘米寬的皮條,然后把皮條繞在一根固定的木棍上來回拉扯,就可以把皮條拉長,拉窄,拉直,最后根據實際需要的長度截斷,再用膠水把接頭粘合在一起就行了。
而且牛皮的正反兩面一面平滑,一面粗糙,把粗糙的那一面套在輪子上,可以增加兩者之間的摩擦力,讓傳動獲得更好的效果,不容易打滑。
就在羅沖賣力拉皮條的時候,又有個在河邊捕魚的女人前來報信。
“首領,那個栗部落又來了,他們抬過來兩棵樹,還有一隊背著筐的女人,現在正等在橋上,要讓他們過來嗎?”
“哦?來的還挺快嘛,讓他們過來吧,叫一隊戰士,直接把他們帶到城區那邊去。”羅沖手搭涼棚往木橋的方向望去。
“是,首領。”那個捕魚隊的女人馬上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