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制作護甲的第一步,算是材料準備階段,之后就是根據不同的兵種編制不同的護甲。
普通步兵的護甲類似于現代的防彈背心,圓領,寬肩,無袖,不過下擺比較長,長至膝蓋,臀圍以下分為四片,方便腿腳活動。
穿戴方法是套頭加開襟,這么說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其實就和防彈背心的穿戴方法類似,前面分為兩層,外面一層是整塊的胸甲,寬度和人的身寬相同,在肩膀的位置和后身連接在一起,下擺比全身甲略短,可以護住襠部。
后面的則是全身甲,然后是在的前中線開襟,用繩子綁定,穿的時候先把腦袋鉆進去,然后把胸甲掀起來,再向裹浴巾那樣,把兩邊的甲衣從腋下拉到身前的正中心,用四個繩扣系牢,再把整塊的胸甲蓋下來,最后用寬腰帶束緊。
這樣從外表上看根本找不到縫隙,開襟的位置全被前面的胸甲擋住了,而且如此一來,正面的防護就會加倍,有兩層皮甲,一層鱗甲,一層皮板甲,后面和側面則是一層鱗甲。
這樣不止是增加了正面的防護能力,同時也是暗示士兵,把自己的正面面對敵人,活下來的機率還大點,如果轉身逃跑,后背的防御直接減半,死的可能性更大。
同時,為了增加威嚴和美觀,前面的整塊板甲胸口的位置,還被涂成了黃色的圓形,然后用紅漆印了一個大大的‘勇’字,意為兵勇,勇士之意。
除了這些,還有兩個皮制的護臂,圓筒形,可以包住整個小臂,前面還有一個外伸的半圓,可以蓋住手背。
弓兵的護甲就比較簡單了,他們不需要沖到前面殺敵,只要在后面放箭就行,而且過重的護甲會影響他們拉弓射箭,所以弓箭手的護甲都是單層的板甲,前后各一塊,兩側開口,直接用腰帶束縛,下擺也沒有分成四片,前后兩片剛剛蓋住臀部,沒有步兵的那么長。
騎兵護甲的樣式和步兵基本一樣,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下擺略長一點,而且只有兩片,不過這個可不是前后兩片,而是分成了左右兩片,便于跨坐在馬背上。
騎兵著甲坐在馬背上的時候,因為雙腿是彎著的,所以左右兩片的下擺就可以把腿整個蓋起來,基本上不會露出一點兒身體。
除了這些不同的護甲之外,還有全都一樣的皮盔,頭盔為尖頂的圓形,比較高,可以容納頭頂的發髻,用六瓣皮片縫制而成,前面有一個青銅澆鑄的護額,就像火影的護額那種樣子,直接縫制在皮盔上。
盔頂還有一根箭矢形狀的短棍,上面還有一束向下垂的紅色盔纓,用馬尾染色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