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是以長老們為首,刀劈斧鑿做出來的實木車輪,說白了就是直接用銅斧在圓木上砍下來一個木頭片,中間再鉆個孔用來插車軸,這樣的輪子制作簡單,但也有缺點,那就是太重,而且很難做到一樣大小。
另外這樣的輪子也同樣遇到了羅沖當時制作車輪的問題,這個大木頭片切厚了自重就太重,不過轉起來比較穩,畢竟抓地的接觸面比較大嘛,就跟跑車輪胎似的。
如果切的比較薄一點,自重問題是解決了,車輪變輕了,但是車輪的穩定性就變差了,走起路來就跟羅沖當時做的那個一樣,兩邊打擺子。
而且這樣的實木車輪還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做的太大,因為它最大的直徑就是圓木的直徑,而超過一米的大樹,他們根本就沒辦法干倒,就算用銅斧花幾天的時間砍斷了,也無法運輸或者劈砍出一個木片車輪。
再說了,就算他們真的能切出直徑一米的木片車輪,那么半徑也才半米,也就是說車軸的高度是半米,而車架又要安裝在車軸上,可以想象出這輛車的底盤會有多低,根本就不適合牛馬托運。
不過這擋不住他們的發明創造,實木車輪做不了大車,但是做小車還是沒問題的,幾位長老充分發揮想象力,最后居然用竹子做支架,木片為車輪,做出了鑫部落的第一輛獨輪車。
這獨輪車是兩個人推著走的,一個人在前面扶著兩個把手,順便用繩子拉,另一個人在后面往前推。
這樣雖然耗費兩個人力,但是比起挑扁擔來說要省力不少,至于為什么要用兩個人,是因為他們發現如果給獨輪車裝上一定重量的貨物之后,就很難操控車子的平衡。
什么?有人說弄兩個輪子?不是他們不懂兩個輪子更穩的道理,而是他們根本沒辦法做出兩個直徑一樣大的木片輪子。
另一種就是以商隊隊長為首制作的車輪,看起來和漢部落的車輪很像,實際上只是個樣子貨而已。
商隊的小隊長聽說過牛車的具體細節,自然也知道車輪的構造,車輪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輪芯,就是那個套軸的地方,二是用來支撐的發條,三是車輪外圈。
小隊長先是砍來一些細一點的竹子,挑出一樣粗細的備用,把這些細竹竿截成一樣的長短,用來當作支撐輪子的發條使用,然后制作輪芯的時候就遇到了麻煩,他無法精確的制作出木頭的輪芯,另外的也沒有合適的工具,不過這難不住他。
小隊長很快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用泥土來做輪芯,輪芯是車輪最復雜的一個零件,它要同時連接發條和車軸,不僅要在水平方向開一個插車軸的孔,還要在外徑上等分出很多插接發條的孔,那么復雜的一個零件,小隊長干脆用泥巴捏了一個,然后再燒制成陶器零件。
有了陶制的輪芯,接下來就好辦了,發條都是現成的,直接把細竹竿插上就好,最后的外圈,小隊長則是選用一種外壁比較厚的竹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