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沖則是笑了笑沒有說話,自己出的主意,就是沒有奏效也要含著淚把比裝下去,當然,他并不認為會沒有效果。
到了第二天,事情進入正軌,解決了氏族內斗的事情,羅沖并沒有忘記自己來的原因,那就是擴大造紙規模,先不講質量好壞,首先把產量提上去,讓所有的房子在冬天之前全都換上油紙窗戶,這就是自己過來的目的。
關于紙張的規模化生產他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接下來只要試驗一下可行性,然后再稍加調整就好,好在這里的環境資源得天獨厚,有著用不完的紙漿供他快速取用,不用像古法造紙那樣泡個材料都要半年,為漢部落節省了不少時間。
新的造紙工坊建立在這里的第二座城池,因為不需要容納很多人的居住,這里儼然空出來更多的空地,連之前的畜欄都搬到了這里。
按照羅沖的想法,新的造紙工藝并沒有什么改變,只是換了一套生產用具而已。
關于這個靈感,還是根據現代的造紙法產生的,那就是怎么樣生產出連續不斷的紙張,最后在卷成一個長長的紙卷,最后再進行裁剪,使其變成自己想要的規格。
羅沖很快在白紙上畫出這套生產線的設計圖,然后又讓大樹叫來一批工匠開始加工。
首先就是一個比較大的紙漿池,然后再正中間安放一個木頭立柱,也可以看作一個軸承,上面橫插一些彎曲的木棍當作攪拌器,和放大版的和面機差不多,而這套設備的用法,則是把漿料和清水倒進池子里,然后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攪拌器旋轉,把池子里的混合物打散成均勻的,適合抄紙的漿料。
光是這一個步驟,就能省去大量用在漿料上的時間,然而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抄紙環節,為了增加抄紙速度,那么就只能把原來的人工抄紙變成機械抄紙。
羅沖的辦法就是在紙漿池中間的攪拌器兩側,安裝兩臺帶斗的小水車,水車不用太大,直徑有一米多就行,然后通過木制的傳動齒輪和攪拌器連接在一起,這樣攪拌器運轉的同時,水車也會跟著轉動,把那些已經攪拌均勻的漿料不停的舀出來,然后傾倒在準備好的竹簾上面,變成自己想要的紙。
完成抄紙這一步驟之后,就是最后的烘干環節,這個也有辦法解決,羅沖直接讓人在紙漿池的一側修建一條長10米的細條火炕,在火炕和抄紙中間的這個位置,增加兩個木頭滾筒。
把帶著紙漿的竹簾從滾筒中間穿過,先用滾筒上下擠壓把大量的水份擠出去,然后竹簾再被拖到十米長的火炕上面緩慢通過,用火炕的熱量快速烘干紙張,等竹簾上的紙張來到火炕末尾的時候,其中的水份已經被烘干。
最后就是在火炕的末尾加上一組滾筒搖架,把干燥的紙張二次碾壓平整,然后卷在一個預制的空軸上,這樣只要能不停的往紙漿池中加入原料,那么流水線就能生產出一大卷的紙。
不過這個還只是理論設計,想把這套生產線變成實體顯然不會那么容易,但是有羅沖親自指導實驗,進度應該還能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