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屠這個人勇是勇,忠心倒是也沒問題,可是這個家伙你讓他帶人去打個獵,殺個敵還行,讓他去搞建設,還是算了吧。
剩下那些新加入的氏族族長,他們倒是當過首領,也管理過部落,可是讓他們去建設新城,一是沒有經驗,二是羅沖信不過他們,親自主持新城建設的人,在這個新城的聲望一定很高,畢竟是帶領大家建造家園的人,所以非常適合拿來當城主,也就是新城之長,因此說是建造,其實和選城主也沒啥兩樣了。
這就讓羅沖不免惆悵起來,一時間不知道用什么人為好,仔細思考過后,羅沖終于找出一個人選——鷹銳。
鷹氏族加入漢部落也已經很久了,威望是足夠了,用來震懾和管理是沒問題的,忠誠度也可以,光是看他們提供的巨鷹來回送信就知道了,漢部落的信息溝通全都仰仗他們呢,不放心的話,你敢用嗎?
只是此人也不擅長建造城池,所以還得派個人去給這家伙輔佐才行。
想來想去,最后羅沖決定派石頭和獨耳來輔佐鷹銳,一同主持縛馬關縣城的建造任務,這樣既有人壓陣,又有人主持建造,實在是好主意啊。
定下了人選,那么接下來就是縛馬關的具體建設項目了,作為一個軍事目的為主的城鎮,這個縣城的建造自然不可能像別的城池那樣普通。
羅沖的構想是這樣的,在縛馬關山谷之中尋一段最窄的地方,然后拉一道城墻封路,把整個山谷封死,當然這樣還不夠,如此優勢的地利條件,如果只用來防守,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羅沖要在外面的邊墻之后再拉一道城墻,用兩道城墻把山谷最狹窄處的一段通道圈起來,此為甕城。
甕城就是假城,名字中便有請君入甕的意思,設想一下,如果只拉一道墻,敵人自然不可能攻破城墻,這點自信羅沖還是有的,可是這樣又有什么用呢,敵人雖然打敗了,可是自己卻損失慘重,一點好處都得不到,這是賠本的生意啊。
但是有了這個甕城就不一樣了,假設敵人來攻,縛馬關完全可以在第一道外墻不做防守,不僅如此,還要打開城門迎接他們,等把敵人全部放進城墻之后,駐守第一道城墻的士兵再把門關上,如此一來,就能把敵人關進甕城,接下來就是甕中捉鱉了。
當然,廢了那么大的心思和力氣,把他們殺光了就沒意思了,縛馬關完全可以持守勢,只防不攻,以逸待勞,坐看甕中之鱉消耗糧草,等他們吃光了隨身的干糧,全都餓的要死的時候,漢部落再打開城門進去撿戰利品。
不過這些食人族的蠻子各個都是窮鬼,想要繳獲什么財物是不可能了,但是他們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啊,到時候直接把俘虜貶為奴隸,不管是送去礦山挖礦,還是拿去燒窯搬磚,都是十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可謂抓到就是賺到,而想要實現這個目的,無非就是多建一道夯土城墻而已,這和利益相比,孰輕孰重,一看便知。
這兩道城墻組成甕城,可以看作是軍事要塞,其作用并不是給居民居住,因此真正的聚居地還要另外建設才行。
縛馬關的地貌是一個狹長的山谷,兩側均是石頭峭壁,而向北出了山谷,便是當初伏擊食人猿的丘陵草原,這里雖然開闊,土質也是不錯的,只可惜這里沒有水源,因此無法開墾成農田,所以族人還是都要住在山谷里面才好。
在甕城的南邊建設縛馬關縣城,周圍正好有平坦的土地適合開墾,而且兩側的山上有山泉流出,在山上逐漸匯聚成小溪,雖然水少一些,但是卻可以人工挖掘溝渠引導,最后在山下挖一個大坑出來用來裝水,按照羅沖的古怪叫法,此水坑,應該叫作水庫。
挖掘一個水庫,引山泉匯入其中,積少成多,以此用來灌溉糧田,山下的平地可以改造成水田種植水稻,山上的緩坡也能種植不需要多少水的玉米。
這兩種玩意兒都是懶人作物,只要種上,就不需要怎么管理,而且產量又不低,完全可以讓縛馬關自給自足。
同時還可以在山上種植一些別的東西,桑、麻、辣椒,蔬菜,果樹,這些都是農業副產品,但也是都是族人們急需的物資,食物一類的就不說了,種桑養蠶,喂雞,種麻搓繩織布,都是可以拿來致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