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這人的描述,大樹又把目光掃向了其他人,希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證實。
“我們那里也下了好幾天的大雨,但是沒有發生洪水,只是在大雨過后十幾天的時候,河里的水越來越多,最后直接從河道里漫了出來,把我們的居住地都淹了,因此不得不向上游遷徙。
那情況跟現在咱們這里很像,河水越長越高,最后水漫大地,我覺得,我覺得咱們還是向北接著逃吧。”另外一個小族長也跟著說道,只是說到最后聲音越來越小,小到只有身邊的兩三人才能聽到。
其實這種逃跑的想法在場的大部分人都有,主要還是秋末加入的那些小部落,他們在漢部落生活的時間并不長,因此也沒多少認同感,不過這不代表他們愿意舍棄漢部落的好生活。
所以他們雖然有逃亡之心,但是心里最大的愿望,還是整個漢部落一起逃走,只要能和這數萬人在一起,到哪里不能過上好日子,而且就算是率領自己的舊族獨自離開,他們也能保證過上比以前好的生活,因為在漢部落的這幾個月,他們已經從漢部落學到了很多既簡單又實用的生存技巧,以及工具的制作。
不過他們想要獨自離開,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大樹在這里坐鎮,他怎么會放這些白吃了一冬天糧食的人口離開漢部落,別說羅沖不同意,就連那些已經加入一年多的各部族長都不會同意。
因此,等會議結束之后,大樹先讓那些新部落的小族長們離開,然后把那些老族長留了下來,并嚴厲的告誡他們,盯緊那些新人,謹防出現逃戶的事情,眾族長們也欣然答應,他們可是從自己族人的嘴里省出了糧食來喂這些新人的,眼看著以后還有數不清的工程要干,他們怎么會同意讓這些新人逃跑。
安排好這一切后,大樹也立刻把瀏陽河的水文變化,以及從那些小族長們口中得知的,關于下游去年發生洪水,河水暴漲淹沒大地的事情,事無巨細的寫成一封書信,然后立刻讓巨鷹送了回去。
緊接著,羅沖也在當天收到了大樹的這封回信,看了里面的內容之后,羅沖不禁舒展了眉頭,他的預測是對的。
事情果然如他猜測的那般,去年夏天,瀏陽河跟汝水河的下游發生了大暴雨,暴雨導致了山洪爆發,還有泥石流或者山體滑坡,這些掉落的巨石、樹木、還有大量的泥沙阻塞了下游的河道,導致水流不暢,大量的河水開始在當地蓄積起來,導致河道的水位越來越高,最后淹沒了下游大量的土地,逐漸形成了一個堰塞湖。
現如今經過了半年的河道淤塞,以及水量的不停增加,下游的堰塞湖越來越大,終于把能盛水的地方都盛滿了,這也就導致了上游的水位也開始不停的升高,再這樣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整個瀏陽郡、汝陽郡、漢陽郡,都將被不停上漲的河水淹沒,成為一片汪洋。
這樣的情況,會一直持續,直到有一天下游的水流自己重新找到一個突破口,淤積的河水才會從新的缺口向下奔流,最后伴隨著水往低處流的定律,下游就會逐漸被沖刷成一個新的河道。
只不過這不是羅沖想看到的,他可不想讓自己用了三年時間積攢的家底全都付之東流,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再次變成剛穿越時的窮光蛋。
所以他不能等下去,漢部落也不能坐以待斃,搬家?那是不可能的,現在知道的事情的起因,那只需對癥下藥就行了,而這個辦法就是,找到當初山體滑坡的地方,也就是河道被阻塞的地方,然后想辦法在那里重新打開一個缺口,讓堰塞湖中蓄積的水重新回到下游的河道里去,恢復以前最初的樣子。
就像當初大禹治水時總結的那樣,堵不如疏,現在這種情況,修建堤壩阻擋河水泛濫是不可能做到了,只能從下游的河道淤塞處想辦法打開一個口子,讓水再次流動起來。
想到這里,羅沖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初步計劃,現在漢部落雖然沒有大船,但是小船卻是不缺,這幾個月的時間,為了明年能夠讓漢陽郡和汝陽郡之間的交通更加方便,木工坊一直在不停的造船,現在已經有了21艘平底小船,再加上之前用來運輸礦石的兩艘船,就有了23艘木船。
這些船皆是兩頭方,吃水淺的內河平底駁船,每艘船長八米,寬三米,一次最少能載20人,還能裝上不少的工具,而且在內河水道中通行率極高,雖然在各種船舶種類里,這種小船只能算的上舢板級別,但是數量多了一樣有用,有了這20多艘船,一次就能運載四百多人,如果全部都是壯年勞力,那么用來打開下游的缺口應該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