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發工資,收原材料,以及收購糧食這三種途徑,在百姓手中有了錢之后,那么接下來羅沖只要頒布一條新的政令,在國企購買任何產品都必須用貨幣支付的硬性條款,這樣一來漢部落的錢幣就真的形成流通了。
雖然只是政府發放,再回到政府手中這樣簡單至極的流通,但是錢這個東西怎么說呢,只要流動起來,那么所有過手的人都能得到好處。
百姓有了錢自然不可能一下全都花光,肯定會攢下自己的積蓄,或者用這些錢購置一些以前想過,但是沒有途徑得到的私人財產,而政府通過大額的金錢流通,也能攢下不少的積蓄,還有就是正規化之后,漢部落也可以開始收稅,用稅款來更好的發展整個部落了。
這一點不管是對百姓的生活水平來說,還是對于漢部落的發展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這些事情解決之后,剩下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物品的定價了,本著羅沖自己‘實物本位’的貨幣體系,所以錢幣的發行量和購買力都要和實物掛鉤,而這個實物中的代表,那自然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老三樣了,糧食,布匹,白鹽。
其實只要官方規定了糧食的價格,那么其他東西都是可以用這個價格去換算的,就連布匹和白鹽也不例外。
按照漢部落的貨幣體系,和實際的生產力為基礎,那么糧食的價格該怎么定呢。
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糧食的單位和錢幣的換算,這一點主要是為了防止將來交易時出現麻煩。
比如按照一文錢一斤米來算的話,一個人一頓根本就吃不下,如果到飯館去吃飯,一個人要了一大碗米飯,大約也就是1/4斤大米,那么他支付一文錢明顯是虧的,就算加上飯館的柴火費和服務費,也不至于把一碗米飯的價值翻四倍上去,如果這樣的話,誰還會去飯館吃飯,自己帶著糧食自己煮飯不行嗎?
再來說,如果碰到這種情況的話,漢部落貨幣最小的面值就是一文錢,這讓賣家怎么找錢?根本無法交易啊。
所以,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出現,定價的時候就一定要考慮單一物品的最小價值,比如買一個燒餅,一碗米飯,一碗粥,或者一個雞蛋,這樣的最小單位,要讓這種交易出現的時候,買家都能拿處正好的錢幣來支付,賣家也要有零錢找的開。
所以最后羅沖給糧食的定價是,脫殼的大米一角錢一斤,帶殼的稻谷8文錢一斤,玉米粒也是八文錢一斤,這個主要是因為玉米的產量比較高的緣故,黃豆每斤一角五文錢,花生每斤兩角錢,未脫殼的小麥每斤一角五文錢,脫殼的麥粒每斤一角八文錢,面粉兩角錢一斤。
漢部落目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稻米,其次是玉米,最后才是小麥,雖然小麥比玉米更早得到了種植,但是產量一直不怎么高,所以族人們種植的興趣也不大,再加上玉米開始進入族人們的視野之后,他們明顯的發現同樣大小的地塊,玉米的產量要比小麥高出很多,對于小麥的種植興趣就更低了。
因此小麥在漢部落雖然每年都種,但是種植量十分稀少,目前主要還是以科學培養馴化為主,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普及,這樣一來漢部落也就更沒有多少小麥庫存了。
畢竟物以稀為貴嗎,所以小麥的定價才會那么高。
至于大米和小麥這種東西,為什么還要分為帶殼和不帶殼的幾種價格,主要是因為漢部落收稅方式,羅沖規定的農稅,必須上繳的全是帶殼的谷子。
事實證明,帶著殼的谷子明顯要比光禿禿的大米保存的時間更長,而且根據羅沖前世的經驗,收到倉庫里庫存的糧食基本上也都是帶殼的,當然那種經過加工,用標準編織袋裝的精米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