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兒說起來還是早春的時候從漢部落流傳過來了,樣子就是一個大圓盤,邊緣的竹圈非常矮,根本盛不了什么東西,裝東西還沒簸籮實用,漢部落給出的解釋則是說這是用來晾曬東西的,倒是有那么點意思。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漢部落要蠶扁越來越多了,他們到底曬什么東西,居然要用那么多。
還有荷葉,那個東西倒是好說,起初還是菱部落主動推銷來的,因為菱部落之前缺少容器,所以他們的族人基本上都是用竹筒燒飯,然后再把其他的肉和菜連同米飯一起倒在洗干凈的荷葉上,這種吃飯的方法被漢部落這邊稱為手抓飯。
當初菱部落也就是拿來賣個試試,沒想到那個漢部落首領居然點名要荷葉,曬干的也沒問題,但是卻不是用來盛飯,而是要用來包食物用的。
不過這個他們也不在意,管漢部落怎么用干嘛,只要知道這東西漢部落有用,能從漢部落那里換來東西就行了。
至于最后一項蘆葦葉子,這可真是破天荒的頭一回,這玩意兒不能吃不能喝,也沒辦法像荷葉那樣包東西,而且沼澤里面還多的是,這東西還能換錢?小胡子對此表示十分懷疑。
不過他也沒說什么,漢部落犯傻就犯傻吧,反正與他無關,清點了一下自己要帶回去的鐵器,白鹽,陶瓷和布匹,小胡子很快就帶著自己人回去了。
也就是在他們撐著竹筏離開的時候,柴族長站在岸邊捋著胡子,心里也是不解首領為什么要那么多的蘆葦葉。
說起這個,其實還是春末的事,因為今年早春治水的時候意外收服了擁有糯米的粘部落,這讓羅沖立刻想到了前世十分愛吃的幾種美味,年糕,過橋米線,還有端午節的粽子。
只可惜這些米制品里都必須有糯米,而漢部落種植的一直都是粳米,根本沒辦法制作這幾種食物,但是從今年開始就不會再缺了,于是乎,趁著新一季的糯米還沒成熟的時候,羅沖就已經讓靠近沼澤的瀏陽郡開始準備蘆葦葉了,這可是包粽子最好的材料啊。
說完了吃,穿的方面也有了新的變化,那就是漢部落養蠶織布的事業開始走上了正軌。
在新建設的汝陽郡那里,大量嶄新的竹編蠶扁經過清洗晾曬之后被搬入了蠶房,這里的蠶房面積很大,是按照首領的辦法搭建的臨時棚屋,位置遠離建筑工地,要的就是一個安靜。
蠶房里擺滿了一排排的木架,上面放了一層層的蠶扁,里面養殖的栗蠶全部是從野外采集的自然過冬的蠶卵,至于桑蠶,由于桑樹才剛剛移栽,還沒長成,所以只能養綠色的栗蠶。
此時已至夏初,第一季的春蠶已經開始‘上山’結繭了,蠶結繭的時候都有往上爬的習慣,因此針對這個習性,現代養蠶都用塑料網子搭在蠶架上讓蠶上去結繭,方便后期的采繭,這還是羅沖前世聽那個愛養蠶的女老師說的。
但是在沒有塑料的幾千年里,古代的養蠶人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用水稻秸稈扎成一束一束的立在蠶扁里,讓蠶爬到上面結繭,因為秸稈束的造型像山,所以成蠶上秸稈結繭的這個過程又被稱作‘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