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村落的形式類似于秦漢時期的里聚,也很像那種早期的老小區,建筑風格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小區它都有一圈公共的圍墻,整個小區只留一個門口供人出入。
其實早期的小區確實參照過這種思路,就比如某座城市,到現在那些小區的名字,基本上還都叫某某里......
羅沖設想的村落也是這種樣子,所有住戶整齊的排列,然后留出幾條巷道,周圍用房子或者圍墻組成一道簡單的防御工事,最后只留出一個出入口。
這樣的村落布局,不僅可以防一些小型野獸,也能防止外人攻擊,更關鍵的是,它可以把整個村的人都圈起來,便于管理和控制。
人數不用太多,每個里,也就是村落,有百戶人家左右即可,不過在分布和拓展方向上,羅沖還是選擇了靠近水渠的地方,畢竟就算是遠離河岸,也最好有個水渠方便灌溉農田。
當然,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劃一條人工河出來,然后把所有的村落都沿著人工河的兩岸分布。
建造房屋和里墻,不管是燒磚還是直接用夯土筑造,都少不了要用到泥土,那么泥土從哪來呢,本來就是平原,又不能隨地亂挖,正好兩個村落負責一個河段,等村落建設的差不多了,這一段的人工河也差不多挖好了。
之后只要再引幾條小水渠,把河水引到農田里就行,而且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在村落之間建立一個水上交通網,雖然是很小的人工河,但也沒打算跑什么大船,主要是用來跑一些商販用的小船,哪怕是竹筏都行。
這樣各地的商販就可以沿著河道去各個村落賣貨,就算交易量不大,也總比村里的百姓跑城里趕集要強,離得遠的村民,想進一趟城里少說也要走上半天,回來又要半天,為了買點東西一整天的時間就沒了,實在太耽誤功夫。
打定這個主意,羅沖肯快就把它變成了具體的計劃,瀏陽郡今年要繼續向外輸送人口,只不過這些人口依舊在瀏陽郡的管轄范圍之內。
人工河從東向西,寬十米,深四五米即可,每個河段由兩個村一起挖,各自挖靠近自己的這一半,就地取土用來建造房屋和里墻。
人工河的起點就從瀏陽河岸邊已有的水渠向東延伸,先期不要把太多的人浪費在上面,畢竟城池周邊的土地也需要人耕種。
羅沖的計劃,是準備先向東分出十個村落,河道兩邊各五個,每村百戶,共計人口一千戶,這些人說實在的還是少了一些,想要短期之內挖河建村,少不了還需要城里的幫助。
當然,為了完成這個計劃,羅沖自然不可能在這點幫助上吝嗇,要知道現在這只是投資,等這些村落有了產出,那回報可是比投資值得多了。
再者說來,這樣的村落是平地挖河,河道就是修的再好,也不可能擁有太多的水田,不能種植水稻的話,那就必須種植麥子和玉米高粱等作物,這樣一來,漢部落的小麥種植也能早點發展起來。
人力方面,數量不夠的話,也可以把那些剛剛尋來的外地部落找來幫工,工資什么的都從城里來出,一應的工具也都讓郡里掏了。
羅沖很快就把這個任務給大樹交代了下去,讓他們今年就主抓這個拓村的項目。
另外一點,就是這條人工河上面要有橋,而且是拱橋,下面還要能行船的那種,這樣即不耽誤行船,又能方便兩岸之間的溝通。
這種橋如果在河水中建造,以現在漢部落的技術,當然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現在的情況則不一樣,漢部落完全可以在平地建好拱橋之后,在往里面引水,也就是旱地造橋,橋成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