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沖并沒有留在漢陽郡等待姜宣的回復,經過兩個月的練兵時間,現在已經是十月初了,正式進入了長達四個月的漫長冬季,也是羅沖來到這個世界第五年的開始,這個冬天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他必須抓緊時間。
馬不停蹄的趕到了瀏陽郡,羅沖發現這里的變化的確很大,首先是造紙工坊的產能擴大了,隨著大樹對造紙業的不斷投入,以及漢部落對紙產品的快速消耗,原生木漿的資源枯竭,瀏陽郡開始涌現了一大批各種其他材料的紙張。
竹紙,麻紙,草紙,樹皮紙,混合紙,秸稈原色紙,這些新品種的紙張在羅沖的刻意引導下,終于被制作了出來,大大緩解了漢部落對紙制品的需求。
另外就是人工河的延長,以及沿河地區村莊的建設,事實證明當初羅沖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開鑿一條從瀏陽河通向汝陽河的人工河,不僅是為了方便兩地的運輸,更關鍵的是,沿河的平原地區可以靠著充足的水源開墾更多的農田。
沒錯,就是這些位于城外的村落,他們已經開始在人工河兩岸開墾了大量的農田,這些可都是會有產出和稅收存在的,農田的面積越多,說明漢部落的實力就越強。
看完這些東西之后,羅沖又在大樹的陪同下來到了瀏陽郡的船舶產業園區,這里有一個專門的坊市,里面的各種設施都在為這個造船廠服務。
之所以被羅沖稱為園區,不僅是因為它的占地面積大,而是因為里面產生了很多關于造船的附屬工業。
比如新建的釘廠,專門產出各種鐵釘,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造船的,還有一個鐵器工坊,其實就是一個掛在官方名下的大鐵匠鋪子,專門為瀏陽郡的兩萬多口百姓生產鐵器,但是除了百姓需要的農具和炊具之外,這里產出最多的,則是各種造船的工具,鋸、錘子、船錨、滑輪、鐵鏈、合頁等等東西。
不過唯一比較遺憾的是,瀏陽郡這里還是不能生產鐵料,只負責加工產品,所有的鐵料還只能從漢陽郡運輸過來,因為只有那里才有高爐用于煉鐵。
除了這兩個鐵器廠之外,最大的還要數木材加工廠,這里存放的木材超級多,全部來源于瀏陽郡南北兩個方向的原始森林,大量的圓木放在這里備用,有的剛砍下幾個月,還正在自然陰干,有的則是建城之初就開始堆積的老樹,現在已經可以拿來使用了。
風力鋸木機已經從原來的一架發展成了一排,日夜不停的切割著木板,為漢部落的造船事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材料。
在木材加工廠另一面,則是新建的官辦紡織廠,這里生產的產品很多,有毛氈,毛布,麻布,還有一個專門生產麻繩的車間,沒有例外的,這里的產品也主要是為船廠服務,麻繩從這里出來就變成了船上的纜繩和索具,布匹則是變成了寬大的船帆。
而這里的原料則是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官辦的養殖場,另一個則是民間輔田的賦稅。
自從實行分田制以來,每個季度官府都能收到一批民間的賦稅,男人種糧田生產糧食,女人則是種桑麻和菜蔬,漢部落不收蔬菜,但是麻皮和蠶絲卻是收稅的,而這些收上來的實物稅,最終就進入了這些官辦的工坊之中。
漫長的四個月冬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閑著,有的女人選擇進入紡織廠織布,賺些工錢貼補家用,或是攢錢為上學讀書的孩子購買筆墨紙硯,男人們則是選擇加入造船廠,做一些幫工的工作,每個月也能拿到一些工錢。
還有的人不愿進入工坊做這些流水線的枯燥工作,他們大多三五成群的聚集到一起,外出到山上砍伐樹木,冬季是伐木的好季節,木材的水分少,也沒有什么樹葉,冬季砍伐的木材一般價格也更高,因為這樣的木材陰干的時間更短,看下來運到木材加工廠立刻就能換成錢,根本不愁沒有銷路。
這些人除了伐木之外,有時運氣好還能在山上打到野味,這些額外的收獲不管是自己家留著吃,還是到城里販賣,都能換到不少的錢,尤其是各種皮毛,更是漢部落的暢銷貨。
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漢部落沒有足夠的御寒衣物導致的,漢部落目前沒有棉花,所以也就沒有什么合適的棉衣填充物,毛氈倒是可以,只是產量有限,因此獸皮就成了人們為數不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