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不然硫化時的高溫有可能導致膠件變形,為了更好的塑性,只能放在模具里硫化了。”杜仲膠實驗小組的組長匯報道。
羅沖頓時以手扶額,用模具來限制膠件走形固然沒錯,可是這樣也就限制了膠件暴露的面積,對于硫化來說無疑是自己增加了障礙。
得知了這個消息后羅沖沒有猶豫,立刻針對定型的問題攻關起來,杜仲膠是特種橡膠,未經硫化時的特性在六十度以下的溫度膠件會像塑料一樣堅硬,所以最關鍵的難點是把硫化時的溫度降低,這樣就能以膠件本身的特性保持形狀穩定了。
于是在羅沖的提議下,攻關小組把原來的硫化方式改成了硫化氣體熏蒸,通過把加熱室和硫化室分開設置的方法,解決了硫化室溫度過高的問題,把兩個艙室用管道相接,然后中間增加木制空心隔熱板。
經過這次的工藝調整之后,在加上反復的實驗,攻關小組終于在兩天后制作出了合格的密封橡膠件,同時也解決了乙炔氣燈的最后一個難點。
一周后,從各個工廠送來的燈具零件就匯總到實驗室這里開始組裝了。
首先還是盛放電石的燈具殼體,也就是燈具的底座,整體由一毫米厚的厚鐵皮沖壓制成,接縫處則是用氣焊和青銅焊條焊接,加料口也首次運用了螺紋瓶蓋技術,把提前加工好的瓶蓋直接焊接到殼體的預置開口上。
底座的上面就是一個環形的鐵皮水艙,制作方法和下面的電石料斗一樣,外觀看起來就像是在一個扁罐頭上面放了一個面包圈,兩部分中間用四個立柱焊接相連,其中一個立柱是空心鐵管,同時安裝了一個閥門控制向下送水的速度。
燈芯噴嘴部分就在面包圈形的水艙中間,旁邊還加裝了一個類似燧發槍的燧石打火裝置,長卵形的玻璃燈罩正好可以坐在這個凹陷里面,外面再用兩道鐵絲圈固定,玻璃燈罩的頂部是鐵皮制作的通風口,把向上噴發的熱氣導向了側面,主要用來防雨防風。
這些全都做好之后,再把整個燈具浸泡在水盆中檢測有沒有漏氣,全部合格之后就可以晾干刷漆了,經過兩遍表面刷漆,一個通體墨綠色,安裝有透明玻璃燈罩的電石燈就呈現在羅沖的面前。
這個燈的形狀很像羅沖前世看到的那種手提煤油燈,只不過燃料換成了更便宜的電石。
擰開底座的蓋子,往里面倒滿黃豆大小的電石顆粒,然后再往上面的水艙內加滿清水,最后擰開供水閥門,隨著清水流進底倉的時間越來越長,碳化鈣和水的接觸反應也越來越激烈,中間的燈芯噴嘴也很快噴出了可燃的乙炔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