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島這邊的技術傳授正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各種成果不斷傳到鑫統領的耳朵里,讓他心情頗為舒暢,不管接下來的跨海大橋是否建成,他這個一代明君的頭銜是跑不了了,別的不講,最起碼鑫部落在他這一代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就比如現在,他就已經用上了自己部落出產的毛筆,墨錠,硯臺等產品,紙雖然還沒做出來,但是卻可以用毛筆在竹簡上書寫,已經比之前的‘刻字’要方便多了。
有了這些自主生產的書寫工具,鑫統領每天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抄寫使團贈送的漢禮和漢律。
學習漢部落的文字,鑫統領并沒有什么思想包袱,現在可沒有什么民族國家等概念,大家都是同樣的人,都是差不多的部落,誰家東西先進就學誰的,還沒有文化保護的意識。
鑫部落雖然也有自己的甲骨文,但是數量很少,有的只能用‘符號’這個概念來定義,說是文字就有點自欺欺人了,因為完全不成體系,既不像字母文字那樣可以重復組合,也沒有漢字那種上下左右偏旁部首的精密結構。
既然漢部落的文字那么實用,可以表達出任何想要表達的事物,那就直接拿來學習唄,而且學習漢字不僅只是單純的為了學字而已,還能通過漢字學習漢部落的先進知識,比如部落的管理經驗等等。
漢禮這本書雖然主講禮儀,但是吃透之后你還可以從中看到漢部落對階級的劃分,有意的用功爵制度來控制自己的百姓,并通過這一整套晉升的規則來調控百姓的行為。
就拿其中的一個例子來說,漢部落為什么科技這么發達,以前鑫統領還想不明白,但是當他看到漢禮中記錄,只要有實用的發明成果就能在漢部落得到爵位賞賜,就能得到比別人高的社會地位,還有直接跟財富掛鉤的土地賞賜,這么大的誘惑擺在眼前,而且晉升的渠道還是合法的,那誰還不想盡辦法為部落搞發明啊,漢部落的科技要是發展慢了那才是沒天理。
當然,鑫統領是真的誤會了,漢部落之所以有如今這么豐碩的成果,完全是羅沖一個人帶動的,不過像他這么理解也沒什么問題,羅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如果所有的百姓都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那才是好事。
“原來還可以通過制定規則來促進部落發展的速度和方向,真是學到了。”
“怪不得我們鑫部落死氣沉沉的,看不出什么活力,是因為族人們沒有上升渠道嗎,不管怎么努力也只能和大家一樣,所以失去了進取心?”
鑫統領一邊學習漢字,一邊從漢禮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反復思考著部落的管理方法。
俗話說職業不一樣,看事情的角度就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鑫統領不愧是個人才,身為大部落首領的他首先就從漢禮中看出了管理部落的方式,而大多數漢部落的學生還做不到這一點,這就是職位的不同導致的變化。
比如讓一個漢部落的小商販來讀漢禮,那么他肯定最先看到的就是商機,什么時候又要過節了,過節需要準備什么東西,看來自己要提前囤點貨了;而那些即將畢業的少年,只會在漢禮中關注結婚的種種禮儀,并從中歪歪出很多少兒不宜的畫面,這即是身份帶來的視角變化,每個人對同一樣事物的關注點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