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炮結束,各種標準參數也已經定了下來,羅沖很快就下令開始批量生產,先期生產兩百門12磅標準型火炮,沒錯,就是標準型,不分陸戰和海戰,全都用一種。
羅沖打算先弄出120門做一艘炮艦,用來隨時支援各地,因為漢部落現有的領地,不管是開源郡旁邊的大湖,還是湯部落那邊的入海口,亦或是海外的竹島,都是可以用船抵達的地方,因此部署這樣一支機動火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剩下的八十門在本部留下二十,其余的六十門全都部署到草原上的開源郡,一部分用于城墻的固定炮臺,拿來防御,另一部分安裝配套的炮車,用來野戰機動使用。
炮車已經弄了出來,就差固定炮位的炮座沒有開發了,這種用于固定炮位的炮座,不管是在城墻還是艦船上,都是可以使用的,和炮車唯一的區別就是,這個無法機動,但是制退能力和復位能力一定要再優化一下才行,野戰用的炮車主要還是載重和機動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兩邊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固定炮位的特點一般就是加裝鋼鐵導軌,使炮架只能沿著鐵軌前后運動,然后還要在炮位前面的掩體上加裝繩索和滑輪,便于炮手在緊湊的空間中操作。
廢了幾天時間把鋼軌和炮座弄了出來,然后羅沖就帶著幾門炮和炮座的樣品去了瀏陽郡的造船廠,之前漢部落就開始試制一艘80米長的大船,現在剛把龍骨鋪設完畢,趁著還沒完全建好,正好拿來改成風帆炮艦。
船殼還是那個船殼,基本不用變動,唯一需要變動就是內部艙室的布局,炮艦需要全通式的甲板,還要分割出專用的火藥庫和炮彈庫,以及更加合理的船員居住區等細節變化。
這樣的一艘風帆炮艦,需要的人數是很多的,要知道每門炮都需要一個班組,120門炮,就按每個炮班五人,也得600個船員,這還不算船上的水手這些負責船只運行的職位,全部加上的話,恐怕要超過八百人了。
那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全都要在船上進行,對艙室的優化那就是必須的。
另外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通話指揮系統,艦長在頂層指揮的時候,命令要能瞬間傳到下面的各層火炮甲板,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出炮艦應有的火力優勢。
改造船艙和設計布局都是個細活,為了能夠讓漢部落的第一艘炮艦,或者說海軍的種子能夠成功發芽,羅沖直接就在瀏陽郡住了下來,每天親自參與到造船的指揮工作中。
而就在羅沖忙著造炮艦的時候,那六艘前去支援游野的帆船也抵達了汝陽河上游的三岔河口,成功的和游野的那艘雙桅帆船接上了頭。
游野那邊大半年沒回過老家的船員們自然是好一番激動,而船上那些跟著來看熱鬧的遺族族長或者船員,則是更加的激動加震撼。
原以為漢部落能夠造出雙桅帆船這樣的龐然大物就已經很吃驚了,畢竟這種方便快捷,運輸能力又超強的水上交通工具,都是他們親自體驗過的,可是他們也沒想到,漢部落居然還造了這么多,這次一下就又來了五艘一模一樣的雙桅帆船,而且還有一艘更大的三桅帆船壓陣,足足比他們現在乘坐的這艘要大出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