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圖不請自來,是漢部落這邊全都沒有想到的,就連主管情報的游智事先也沒得到風聲,冒頓和鑫部落這邊給的壓力太大了,蘇日圖一直也比較老實,沒有注意到他也算情有可原。
不過開源郡的大佬們也并不慌,因為就跟他們想的那樣,蘇日圖暫時還沒有膽子對漢部落下手,他跟冒頓不一樣,冒頓好歹有鑫部落合作,可以給他弄來不少生活物資。
蘇日圖就不行了,他只能指望漢部落,一旦和漢部落鬧掰,失去了漢部落的支持,背靠鑫部落的冒頓肯定會第一個弄死他。
當然,他也有第二種選擇,那就是甘愿拜服在冒頓腳下,成為冒頓的小弟,不過這是不可能的,蘇日圖也是個有野心的人,要是能給冒頓當小弟,他兩年前就會那么干了,沒必要等到漢部落在草原站穩了腳跟再這么做,這不符合他的利益。
所以血屠和柴多多幾人并不是很擔心,暫時只要派人看住蘇日圖就好,只要自己這邊沒有明顯的敗績,他絕對不敢輕舉妄動,如果自己這邊要贏了,他甚至還會率先帶兵追上去痛打落水狗。
這么做的好處很多,第一是可以巴結漢部落,弄個雪中送炭的人情抓在手里,第二就是干掉冒頓,不是為了漢部落,而是為了他自己,想想看,如果冒頓沒了,整個草原上最大的游牧勢力就剩下他蘇日圖了。
為了日后在漢部落面前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蘇日圖也會對冒頓窮追猛打。
血屠沒有理他,而是專注于眼前即將來襲的冒頓大軍。
冒頓那邊雖然沒有漢部落這么嚴格的軍制,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漢部落正規軍是衛所制,按編制、旗號、金鼓調動,投漢牧民是屯戶制,按戶籍編隊,同樣聽從金鼓旗號調遣。
冒頓則不同,他們有旗,有號,也有銅鑼,這些都是跟漢部落學的,但是沒有鼓,因為那東西不好做,鑫部落暫時還弄不出來像樣的戰鼓,而且他的軍制也不統一,全是按照部落同盟模式作戰的。
不管是他收服的部落,還是主動投靠他的部落,還是按照各自的部落來編制,這樣一來,各部落的勢力自然參差不齊,而冒頓也只需要向各部落小首領下達命令即可。
其實這些也都是他的炮灰,他自己的主力重甲槍騎兵全都是本部人馬,坐鎮中軍,至于鑫部落的那三千兵力,大多為技術支援,比如冒頓聯軍的那些車馬,登城云梯,就是鑫部落負責提供和制作的,這些東西在使用維護方面,也全都由鑫部落的人來。
鑫部落和冒頓有同樣的敵人,就有合作的可能,冒頓出兵,鑫部落提供后勤支持,雙方一拍即合,即使冒頓知道自己有被當槍使的嫌疑,他也不會放棄這次機會。
按照冒頓的想法,自己這次傾巢而出,就是打算一擊將漢部落的草原分布打垮,到時候鑫部落山高路遠,草原上又沒有他的對手,漢部落留下的這些遺產,還不是他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到時候他自己消化兩年,就可以完全擺脫鑫部落的束縛,徹底統治草原也不是不可能。
漢部落這邊隨著斥候傳回來的情報,已經搞清楚了冒頓的兵力配置和武器裝備,冒頓那邊同樣如此,他們也通過自己的斥候了解到漢部落這邊的信息。
不過漢部落的應對策略明顯超出了他的預計,原本他以為漢部落的大軍會仗著城墻的優勢龜縮在城內死守,利用鐵甲和鐵器這些優勢裝備和他們打消耗戰。
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
當聽到漢部落兩萬大軍在城外很遠的地方就開始列陣迎擊的時候,冒頓聯軍中的一眾大佬都是十分吃驚的。
這是啥意思?
他們不要城池了?居然跑出來準備直接跟自己決戰?
他們就那么有信心?兩萬甲士就敢跟自己六萬死磕?
冒頓對漢部落很忌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怕漢部落,要不然也不會屢次和漢部落作對了,于是乎,冒頓先是很謹慎的下達了第一個命令,先把軍隊拉到漢軍對面一千米處看看再說,給他們增加點壓力,看看漢部落的反應。
在冒頓看來,一千米已經是十分保險的一個距離了,大概是四箭之地,也就是四個弓箭的射程,就算漢部落的弓箭質量再好,也不可能在原地不動的情況下把箭射到他的大軍里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