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架,鏈條,齒輪,踏板,輪胎,這些東西都安裝好后,一輛車的主體基本上也就完成了,不過想要正常騎行,還要安裝一個車座和手剎,沒有這兩樣東西,還是沒辦法騎行。
漢部落的皮革制作工藝也早就發展起來了,弄個皮革車座自然不在話下,就是車座下面的減震彈簧稍微要麻煩些。
安排了鐵匠打造彈簧,羅沖也把車座的圖紙畫了出來,最下面是一根用來連接車體的鋼管,上面是彈簧架,再往上是彈簧,然后是一個三角形的薄鐵片,再墊上一層軟木防震,最后再往外面包上一層皮革。
車頭前面的車筐當然也必不可少,不過為了便于推廣,自然是要降低成本的,能省的地方就要省,降低價格才能提高購買力,所以羅沖選擇了藤編的車筐或是竹子編制的,或者干脆不加車筐,讓百姓自己編個筐子綁在上面也不是問題。
最后的剎車方面略微麻煩,現代自行車的剎車都是用的軋線,這東西是用細鋼絲擰成的細繩索,外面還要包裹一層留有空隙的橡膠管,看起來就像是電線一樣,不過以漢部落現在的水平,制作起來應該相當麻煩。
所以羅沖設計了兩種剎車系統,一種就是軋線加橡膠抱輪減速器,另一種就是按照老自行車那樣,直接用硬性的鐵條傳動剎車,兩種相比起來無疑是鐵條傳動的更廉價一些,但是目前只能用來剎前輪,安全性比較低。
相比之下,軋線就可以兼顧到后輪,做到前后雙剎車,但是制作成本肯定要直線升高。
當然了,這還是手工試制方面,如果將來能夠解決大規模制作的難點,那么還是軋線更安全實用一些。
又花了一周的時間,直到建元二年的四月中旬,進入當年的初夏之后,剎車,車筐,前后車座等東西才全都做出來,最后再加上一個獨棍式的車梯,整個自行車就算做好了。
在制作這些東西的時間里,研究所的工匠們也用多余的材料重新組裝了十幾輛自行車出來。
第一批一共二十輛,其中十二輛是輪圈尺寸28寸的男士自行車,里面六輛是前面帶一根大橫梁的車型,另外六輛是兩根并排的斜直梁。
車子的顏色分為黑綠兩種,黑色的用油漆刷成了黑白紅三色,以黑色為主體,白紅點綴,綠色的墨綠加銀白的鋼鐵原色點綴。
剩下八輛是輪圈尺寸26寸的女士自行車,前面是兩根平行的彎梁,上下車更為方便,整個車架由鋼管焊接而成,倒是也不用擔心車架的堅固程度。
女士自行車的顏色就更多了些,天藍色,草綠色,鴨蛋黃,大紅色,每個顏色兩輛,兩種剎車各一輛,原木色的車筐一配,一種新時代的田園風情油然而生。
看著眼前排列整齊的二十輛自行車,研究所的工匠們也是自豪感爆棚,全都激動不已。
“首領,您快試試車吧,看看這腳踏車騎起來感覺怎么樣?我們都還不會騎呢,您快騎兩圈讓我們看看。”
“好,那我就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