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羅沖雙腳離地正常行駛的那一刻,研究所的工匠們頓時歡呼起來,他們激動的手舞足蹈,興奮的大聲高呼著。
而正在騎車的羅沖卻是不免有些失望,這車的缺點還是挺明顯的,首先給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太重,蹬起來必須用很大的力。
不過羅沖很快便明白過來,這不僅是材料使用鋼管的問題,跟路面也有很大的關系,湖心島上的研究所周圍都是簡單平整夯實的泥土地面,騎起來還算舒適,但如果放在城池里的磚石路面上,想必騎行的時候肯定會更加順暢。
另外就是車座坐起來不太舒服,有些硌屁股,這是因為現代自行車座里面大多裝有彈性海綿作為填充,騎著比較柔軟,但是這鐵皮、木頭外包皮革的車座就不怎么舒服了,好在下面還安裝了彈簧,要不然在山道上騎行幾公里,非要把屁股顛開花不可。
不過這倒不是什么太大的缺點,大不了誰騎的時候自己再縫個棉墊子上去,能買得起自行車的,應該也不會差那一個墊子。
剎車方面倒是還好,羅沖騎的這個是帶軋線的雙剎自行車,前后剎車都很靈敏,減速效果顯著。
整體上來說,雖然還有諸多不足之處,但最起碼先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只有先有了自行車,之后才能談改進的事項,要從日常的使用中發現問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不過羅沖也想過這個自行車的受眾問題,估計愿意騎車的人不會很多。
有錢有爵位的人騎馬不是更舒服,更有面子,為什么要騎這樣的自行車找不自在呢?
而普通百姓,沒有日常交通需要,基本連村子或者城池都不出去的人,他們要自行車也沒什么用。
這東西其實最適合的是各個工坊的工匠,他們有上下班的通勤需求,要是工作地點離家稍遠的,弄個自行車來騎倒是有可能,而且他們有穩定的工資,攢攢錢也能買的起。
而那些種田的百姓,一年到頭也沒幾次出門的機會,他們買自行車的可能基本上就等于零。
但是對于這部分農民群體,三輪車反而會更加爆火,因為種地經常需要挑糞,打水,拿農具,糧食收獲的時候還要往家里搬運糧食,搬運秸稈等等,這樣的情況下要是有一輛車那就再好不過了。
然而事實上,誰家要是有一頭牲畜牽拉的車輛,那基本就相當于現代開一輛瑪莎拉蒂,誰要是能坐得起箱式馬車,那就相當于有輛勞斯萊斯了。
倒不是平板車有多貴,而是養大牲口的開支太嚇人,平時不拉車的時候喂一些秸稈倒是說的過去,但如果拉車干了重活,那就需要用豆子大麥苜蓿等精細飼料來喂養了,養活一頭大牲口的開支,足夠養活五個大老爺們兒吃飯,這樣的開支一般家庭誰負擔的起。
但是三輪車就不一樣了,它幾乎不需要開支,只要日常的簡單維護即可,最關鍵的是還不用牲口,自己坐著就能騎,如果再能把價格控制的低一點,絕對會在漢部落賣爆,可比自行車強多了。
不過自行車既然弄出來了,那就不能不用,羅沖就準備先在漢部落把郵政系統弄起來,用來給平民之間互相送信,另外也能方便官方的信息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