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受限于手工制作的技術難度和工時成本等問題,現在想要快速推廣無異于癡人說夢,所以暫時還要想別的辦法。
羅沖思考良久,不得不準備再次重啟蒸汽機計劃,只要有了這種原動力,那么金屬加工機床就不再是難題,蒸汽機車也將成為可能。
而且因為之前開發過火炮的原因,漢部落對鏜床技術也已經有了一定的儲備,那么蒸汽機中最重要的結構件高壓氣缸也有了一定的研發基礎,羅沖準備現在就開始嘗試一下,不成功沒關系,可以慢慢積累。
同時,他也已經把漢部落第一段鐵路的行程在腦中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從衛山郡通往新鋼郡的這將近八十公里的路程。
這段路程是漢部落目前陸路交通的重中之重,每天都有大量的馬車拉著焦炭、糧食、布匹和各種鐵制品來回奔波,天天如此,已經成為了最繁忙的一條線路。
如果能在這修建一條鐵路,那將為漢部落節省大量的人力畜力和物力。
雖然火車暫時還沒有,但是鐵軌可以先鋪上,沒有火車頭,那也可以先用馬匹來拉著嗎,總之像這種重型運輸線路,有軌交通絕對要比土路來的效率更高。
至于鐵軌的軌距,羅沖了解的不多,但也多少知道一點,畢竟他前世就是研究戰爭的人,一戰二戰期間,很多戰役都是圍繞鐵路展開的,他也分析過不少戰役,當然,分析的不是鐵路。
關于鐵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火車剛問世的時候,私人建造的鐵路,那時候大多都是為運輸礦物而服務的火車,修建的也極其簡陋,大部分都是用鑄鐵鐵軌直接鋪在地上,連個枕木和碎石都沒有,軌距也以窄距為主。
到了第二階段,就變成了運輸和客運為主的公共交通,為了追求客運列車的舒適性,鐵路才逐漸出現了枕木和碎石,以及標距和寬距的各種軌道交通。
而縮小到軌距這個范圍,也能大致分為三種,窄距鐵路、標距(標準距離)鐵路、寬距鐵路。
窄距大多是指鐵軌中間的距離從60公分到100公分之間的鐵路,這種細長的鐵路交通大多是從礦車上發展而來,因為它早期就是專門用來在礦山上拉礦石用的。
不過后來這種窄距鐵路因為鋪設比較方便,不太挑地形的原因,也經常出現于戰爭當中,一戰和二戰中,西方國家為了在戰場搶運物資和兵力,就臨時鋪設過這種小火車,甚至可以一邊開一邊鋪,隨時轉移,這就是它的優勢。
其次便是進入軌道交通發展的第二階段,貨運和客運,以這兩種需求制造的火車,軌距最小的便是標距一米五五左右的火車,這個軌距的列車不管是用來客運還是貨運都很常見,一直沿用到現代當代也沒有淘汰,而這個數據的來歷,據說只是因為當時西方的馬車,尤其是雙馬駕轅的馬車,它的車輪軸距就是這個距離。
一米五五,這個寬度正好能夠容下兩匹馬并排奔跑,也是當時西方最常用的交通方式,所以就這么被定成了(標準軌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