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放民兵們回去的作戰方案,早在攻打清青峽之前的計劃中便已經提出了,目的自然是和這次的一樣,讓民兵們重復操作一遍在清青峽上干的事情。
不過當然不是偷運氏族兵和草原兵武器這種事情,而是要他們策反更多的民兵起義,然后倒戈一擊,順便搶回他們的家屬和糧食,畢竟這是之前漢部落答應他們投降時本來就說好的條件。
另外一點就是,漢軍可以趁著民兵們回去的時候,往清泉谷安插進更多的眼線,好去監視鑫部落的高層,防止他們跑路。
當然,民兵放回去也不是那么簡單就能放回去的,否則如何讓他們成功打入敵人內部?
所以該演的戲還是要演。
目前抵近到清青峽的漢軍一共有四個衛所,鷹揚衛和豹韜衛都是臨時外聘的衛所軍,而且訓練時間和戰斗力方面也要比漢部落其他衛所要低得多,所以目前這兩個衛所都只負責駐守崖山郡和朝陽郡。
剩下的驍騎衛是全騎兵部隊,機動力強大,所以暫時駐防在竹島中部的平原地區,也就是新化郡,負責新化郡防守的同時,也負責支援其他各郡的戰事。
咸豐郡和觀海郡由于鑫部落的主動退出,現在這兩個郡的轄區基本沒什么人口了,只剩下光禿禿的土地,自然也就沒有了駐防的必要,所以原本計劃駐扎在這里的響箭衛和海狼衛全都跟著主力抵近到了清青峽這里。
再加上本來就準備拿來決戰的主力軍飛熊衛,還有主力中的主力虎賁衛,漢部落目前可以投入決戰的兵力就達到了四個衛所,合計一萬兩千人。
虎賁衛是中軍,是負責守護中軍大營的,自然不可能參與演戲這種事情,所以血屠就直接安排了飛熊衛前去配合,響箭衛和海狼衛第二梯隊跟上,最后完成對清泉谷的對峙,等待虎賁衛和中軍大營到了之后,再擇機發動總攻。
于是乎,在清青峽到清泉谷之間的這三十公里的路上,就出現了詭異的一幕。
金長老鐵砧帶著三千多民兵在前面逃跑,后面是飛熊衛的三千士卒在玩命追殺,雙方一追一逃演起了雙簧,而在飛熊衛的兩個側后方,響箭衛和海狼衛也在一左一右的緊緊跟隨,只不過他們的位置相對靠后一些,而且行軍的速度也要慢上一些。
雙方浩浩蕩蕩的大軍奔跑在山地上,兩邊基本上都沒什么馬匹,除了重要將領之外,其余皆是徒步,畢竟飛熊衛本來的定位就是重甲步兵。
不過演戲嘛,自然要演的像一些,漢部落那么厲害,要是還一個抓不到就假的太過分了,所以雙方在追趕的時候,也是跑一會兒,歇一會兒,而前面鐵砧帶領的民兵們也是真的使出了全部力氣在跑,但終究還是有體力不支掉隊的人,這一部分自然就成了飛熊衛的‘俘虜’。
說是俘虜,其實就是跑到脫力被后面的飛熊衛撿到的,飛熊衛也不苛責他們,而是直接抬下去接受治療。
就這樣,原本三千來人的民兵,一路跑一路掉隊,等對方跑到清泉谷外圍,并成功被鑫部落接應到之后,最后竟只剩下了一千七百來人,這樣就顯得很真實了。
而鑫部落清泉谷原本駐守的兵團和民兵在接應到金長老鐵砧的殘部后,也沒有選擇和飛熊衛交戰,而是放出幾輪箭矢掩護之后就迅速撤退回了清泉谷內部。
飛熊衛則是略顯猶豫的樣子,在清泉谷入口處晃了兩圈,便主動退后三里扎營了,形成了對谷口的封鎖,和鑫部落兵團對峙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