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按照同樣的尺寸弄了一張木片,然后在照片的位置挖空,鑲嵌進去一塊和照片同尺寸的毛玻璃,用于照相機的光學實驗,然后又做了弄了一些相紙裁成和身份證同等大小,準備用于后續的其他實驗,接著就開始在紙上繪圖構思起照相機的結構了。
至于身份證的實際樣品,鰲飛則是交給了研究所的其他小組去做,之前他們剛開始搞銀版濕法攝影的時候,用的就是銅片做底片,然后全幅鍍銀,最后用藥劑進行光敏處理進行拍攝的。
現在這個其實和那時候差不多,用的還是銅版,只不過把全幅鍍銀改成了局部鍍銀而已,其他的沒什么區別。
綜合研究所這邊也有金屬機械組的,而且他們這邊還有一臺金屬碾板機,只不過是手搖動力的,效率雖然不高,但用來制作銅版沒什么問題,當機械組的人員拿到身份證所需的尺寸之后,很快就開始試制了起來。
兩個小組分頭行動,鰲飛帶領光學組當天就完成了圖上設計環節,然后開始聯系材料組收集所需的各種材料,準備第二天開始制作樣機。
機械組的則是按照羅沖要求的尺寸試制銅版,并且制作了幾組不同的厚度,然后讓羅沖親自挑選。
羅沖將幾組大小一樣,厚度不同的銅質卡片進行了對比,最后選擇了一毫米厚度的。
一毫米厚度的卡片要比銀行卡略厚一點,但為了更長時間的耐久度,以及抗彎性,制作成一毫米的顯然更加合適,而且成本也不高,這樣的一張銅卡,光算重量的話,還沒五文錢的硬幣克數多。
最后的字體沖壓方面,羅沖直接讓人用那一套原始版本的金屬活字模具重新用鋼材澆筑了一套,選用的是最小字號,也就是每個字長寬五毫米的大小。
再配合一臺手動沖壓機,將卡片放在預制槽內固定,然后在上面的沖壓模板中換上對應的精鋼活字,使用手動按壓的方法,就可以在身份證上壓出想要的文字了。
機械組當天就弄出了這一套手動沖壓設備,以及上百張空白銅卡,至于精鋼材質的活字,這個倒是需要等到明天再干,因為活字的模具一直保存在漢陽城那邊,需要從那邊送過來,而羅沖來的時候又恰好忘了拿。
次日一早,鰲飛開始拿著圖紙找木工組的師傅打造照相機,機械組的也開始用模具澆鑄精鋼材質的活字。
按照羅沖的要求,精鋼活字的常用字最少要澆鑄兩套,這是為那些名字使用ABB結構的人準備的,就像千牛衛的指揮使柴多多,這個多多就是同時出現的同一個字,如果只澆鑄一套的話,碰到這樣的名字顯然沒法解決問題,所以多備幾個常用的只是基礎操作。
第二天白天,鰲飛和木工組就弄出了一臺專用照相機,然后開始使用玻璃和相紙搞測試。
機械組那邊也澆鑄好了足夠的活字,然后開始給銅卡鍍銀。
要說金屬鍍銀方面,整個漢部落最熟悉此道的應該是去病,要知道之前就是去病在做顯影實驗的時候,意外弄出了化學鍍銀技術。
這次去病作為羅沖的親衛,同樣來到了研究所,聽說要給銅片鍍銀,這小子立刻就開始出謀劃策。
“我們這不是全幅鍍銀,所以要限制藥劑的流動性,我建議直接在頭像區以外的地方用明膠涂抹出一個方框,或者用別的材質也不是不可以,最主要的是弄個框框出來,而且這個框最好還不能和藥劑反應。”
其他小組的人見過去病,畢竟是之前研發攝影術的人,所以十分配合,當天晚餐之前就弄出來合格的鍍銀銅卡,那么接下來,只需要經過鰲飛的專用相機測試,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