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產量算,而是按田地的面積抽成,這倒是有意思,其實和漢部落也差不多,漢部落算產量,再按產量抽成,其實吧,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鑫部落沒有統一標準的重量單位,也沒有衡器,固定的容積單位也沒有,所以直接按土地面積抽成就最為簡單。
但是這樣有一個漏洞,你要是在播種的時候就指定好了交稅的地塊,那百姓可能就懶的管那塊地了,愛長不長,反正那塊地收上來的糧食也是要上交的。
最后的結果就會變成,百姓自留的田地作物長的好,收的多,但是交稅用的地,野草多,作物長的不咋地,也收不到多少糧食。
如果等成熟的時候再臨時指定交稅的田畝,百姓就無法偷懶,因為他也不知道上面要用哪片地里的糧食收稅,所以就會好好種,但是只要鑫部落收糧食的不傻,那肯定是哪塊地長的好就收哪一塊的,這樣百姓就吃虧了。
總而言之,這種按照土地面積抽成的方式,收稅和交稅的雙方,總有一方是要吃虧的。
和鑫部落的辦法相比較之下,漢部落收稅的方法就比較麻煩一些,是按產量來算,按容積來收的,但是相對來說沒什么漏洞。
反正不管你種出來多少糧食,我都按總產量的容積給你抽成,你今年收成不好,我收的稅就少,你收成好了,我收的稅就多,你愛好好種不好好種,反正不管你怎么種,我都按產量給你抽成。
“那鑫部落的時候交的多嗎?”鐵砧再次問道。
這?怎么回答?
管陶可不敢瞎說,你要說交的多,漢部落會考慮一下,你說交的少,那漢部落會不會收的更多一些?
所以管陶并沒有回答多不多這個代表了己方態度的問題,他只是淡淡的回道,“鑫部落的時候,按照田畝的多少,一般是十抽一。”
鐵砧點了點頭,鑫部落收的稅不多,主要是他們沒多大的開銷,玉米又不好存儲,收那么多也沒用。
鑫部落時期,他們收糧食的主要開銷有兩處,一是收取大量的糧食,從咸豐郡那邊的鹽戶手里換到足夠多的鹽,然后再用這些鹽去和草原上的牧民做生意,換取牲畜皮毛,這是一點。
另一點就是用來養活鑫部落的礦工,鑫部落作為一個金屬冶煉還算比較發達的部落,他們自然是需要不少礦工的,這些礦工常年挖礦,不諳農事,但他們也要吃飯,養活家人,這些收上來的糧食就成為了他們的口糧。
不過漢部落的開銷更大,只收一成夠是夠用,但是也要存點家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