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青窯看過這份報告之后,立刻就給鐵砧批復了回信,同意推廣他的政務方案,瓊州島明年第一季度還種玉米,并開始改造水田,等第二季度再開始改種水稻。
土地改革方面,也全按照鐵砧的方式來,避免和當地百姓發生沖突。
移民的事情,他表示會立刻向首領提意,這樣就能在開春前招募到愿意移民的百姓,然后開春就坐船南下,這樣等到二月底移民就能抵達瓊州島,三月份在當地安頓下來,四月就可以正式推廣水稻了。
第二天上午的時候,鐵砧便收到了薛青窯的回復,他感到很高興,不是說政績或者立功啥的,主要是自己的方案得到了認可,讓他覺得很自豪,自己似乎真的有做郡守的潛力呢!
另一邊,薛青窯給羅沖的信當天晚上就發了出去,經過巨鷹兩天的運輸,終于抵達了羅沖的手里。
這封信直接內附了一份鐵砧的報告,然后后面補充了一些薛青窯的想法,還有整個瓊州地區大局方面的信息。
可以說薛青窯這事辦的很地道,他沒有霸占鐵砧的功勞,將這個想法說成是自己的,然后獻給羅沖,而是直接內附了鐵砧的報告原件。
本來嘛,他就是瓊州刺史,下面的官員做出了什么政績,理論上也有他的一份功勞,但是他沒有這么做,就顯得很真誠。
這個時期的漢部落官員,普遍比較單純,他們還沒有在所謂的官場中學會那么多花花腸子,但是以后會是什么樣,就真的不好說了,只能想更合理的制度來約束他們。
比如刺史這種封疆大吏,就應該時不時的給他調換一下位置。
羅沖這個時候顯然沒工夫研究這些,現在漢部落的管理系統還不完善,整那么多的部門沒什么用。
此時的羅沖看著鐵砧的那份報告,也忍不住拍案叫好,羅沖沒去過竹島,自然想不到當地的具體情況,但是鐵砧的這份報告,就相當有針對性,而且還考慮到了漢部落的情況。
比如說將水稻的推廣推遲到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這樣就能留給羅沖充足的時間調配移民。
不過鐵砧的想法還是不夠完善,或者說細節方面做的不夠好,比如每個村移民一家這件事,在當地宗族勢力強橫的局勢下,這一戶人家的日子得多難過啊,要是他們在教當地人種地的時候罵上兩句,還不得被當地人擠兌死?
移民確實是好事,可以快速的促進兩地人民的融合,但是每個村只去一戶人家太少了,必須多一些才行。
按照羅沖的想法,小村最少去一伍,大村最少去一什,有個五家十家的和當地人混住,才能更快的融合。
這樣的安排比鐵砧的想法實際很多,鐵砧的想法過于理想化了。
哦,每個村去一戶人家,這家人又要會種地,還要會養殖,做菜還要做的好吃,還要有文化,能讀書寫字,這不是難為人嗎?羅沖上哪找這樣的家庭去。
但是把這些特長分開之后,想要湊夠這些技能就容易多了,每種特長只需要一戶人家,然后五家組成一個小集體,他們就能滿足鐵砧說的那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