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季的到來,各地的百姓也開始了繁重的春耕勞作,不過和往年不同的時,今年北方許多的百姓都用上了插秧機,這樣堪比旱地耬車一樣的新農具,大大降低了插秧時的勞作強度。
自漢部落種植水稻的這十年以來,百姓們終于能站著把禾苗插到地里了,再也不用彎腰了,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相比于各地的水稻田,瀏陽郡那里的機耕試驗田顯然要更加先進,他們不僅不用彎腰,甚至坐著就能耕種更多的土地。
二十輛拖拉機,六十名駕駛員,現在全都按照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日夜不停的在地里播種,除了吃飯上廁所,給拖拉機加水加煤之外,其余全部的時間都在工作。
多出來的那一輛驗證型號的原車現在就成了保姆車,用拖拉機拉著一車的煤炭和水,專門給那二十輛車做燃料補給。
這樣的工作強度自然是很高的,但也不用維持太長的時間,因為兩萬畝玉米全部耕種完畢也只需不到四天的時間,再累也就累四天而已,過了這幾天他們完全可以放假休息。
而在新鋼郡那邊,十四月中旬的時候那些研究院和工人就已經休假結束,回去工作了。
羅沖給他們交代的任務也很簡單,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收割機研發定型,然后開始批量生產,為第一季度玉米的收割做好準備。
不過由于初代的玉米收割機并不具備脫粒功能,所以還要另外開發一種玉米脫粒機才行,而且最好還是便攜的,不然又要占據太多的資源。
根據這種要求,動力研究所那邊也提出了一種針對性的設計方案,他們計劃使用柱塞泵作為機械動力源來制造玉米脫粒機,使用時只需要將一臺拖拉機弄過去提供原動力就可以,把液壓管道直接連在脫粒機上,就可以讓它工作,這樣就能不再占用其他的蒸氣機了。
不過羅沖并沒有同意這個方案,玉米脫粒機這個東西和拖拉機不一樣,拖拉機不可能在漢部落快速全面普及,但玉米脫粒機不一樣,這東西在漢部落各個郡縣的糧倉都能用的上,然而他們還沒有液壓動力,你讓他們怎么使用?
因此最后羅沖的方案就是弄個空壓機來提供動力,各地都有機井房,也都有蒸氣機,到時候直接附帶個空壓機過去,那脫粒機他們也就都可以使用了。
不過脫粒機什么的還不是最重要的,現在還是要以收割機優先,先把玉米收獲了再說,至于脫粒什么的,先把玉米棒子放進了倉庫,什么時候脫粒不可以,反正又不會壞。
因此在羅沖的催促和指導下,收割機的研發進展也非常迅速,從元年十四月下旬開始復工,二年一月的中旬就出了成品,這也多虧了之前的研究,本來這個項目也都快出成果了,要不是為了趕著過年還有拖拉機的訂單,估計收割機早就弄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