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啤酒,水果罐頭,魚肉罐頭,玻璃瓶,汽水,搪瓷,香腸,鐵盒包裝的餅干......
羅沖將關于食品工業的項目一個一個的寫在紙上,然后沉思的片刻,突然又想起了一個東西。
‘哦,對了,還有午餐肉!’
作為食品工業的代表,又怎么能少的了午餐肉呢?作為漢部落現階段的技術就能制作的產品,羅沖可謂是絞盡了腦汁才想起了這個東西來。
什么是午餐肉,可能有人不知道,說白了就是一種肉類罐頭,以豬肉或者羊肉為主,將其制成塊狀的火腿腸,唔...大概可以那么理解。
因為午餐肉的制作方法其實和火腿腸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包裝不一樣,火腿腸是把材料灌到了腸衣里,而午餐肉是直接裝進鐵盒。
具體操作方法就是先把豬肉或者牛肉去骨,然后肉和油分開打成肉餡,再按照比例混合攪拌到一起,加入一些調味料和面粉或者淀粉,還有調色用的紅曲粉,就是紅曲米磨成的粉,加入后可以把肉餡變成粉紅色。
調制好這些肉餡后,就可以進行裝盒了,然后連肉帶盒一起裝入蒸鍋蒸熟,接著蓋上鐵蓋密封,最后直接把鐵盒放到沸水鍋里高溫水浴殺菌消毒,以延長其保質期。
這樣制作的午餐肉其實就是肉罐頭,可以取出來直接吃,也可以切成片用油煎著吃,或者當作烹飪其他菜式的食材,用處非常大,而且適合當作軍需。
這對肉類無法長期保存的時代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當然,也得有工業基礎配合才行,要不然沒有絞肉機,沒有罐頭盒,你連個午餐肉罐頭都造不出來。
羅沖再次將午餐肉寫在了紙上,不過并沒有著手實驗的打算,因為這個東西的技術太簡單了,根本沒有實驗的必要,無非就是蒸肉餡而已,不用試也知道肯定能成。
時值五月初,就在羅沖待在家里研究食品工業計劃的時候,北方對食人族的戰爭也逐漸接近了尾聲。
足足四個月的時間,和原來第一第二階段的戰略相比,第三階段的戰役時間延長了很多,而隨著神策衛對食人族的不斷清剿,原本還被當作拉鋸戰場的鹽池地區已經徹底消失了食人族的蹤影。
不過想想也知道,他們的老窩都要被漢部落打沒了,誰還有心思去爭搶那幾個鹽池呢?
如今位于森林里的食人族部落,在神策衛的瘋狂打擊下,已經徹底崩潰,一開始發現的一些村莊,他們還敢賴在村莊里不走,依靠當地的地形來和神策衛周旋或者打游擊,但去病一直秉承著羅沖下達的作戰宗旨,也就是羅沖提出的‘三光政策’。
作為軍人出身的羅沖可是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才是游擊戰的最大敵人,直接殺光,燒光,毀光,才能徹底壓縮敵人的生存空間。
好的戰術宗旨,再加上犀利的武器裝備,這仗要是還打不贏,那去病也不用混了。
就這樣,在神策衛連續四個月不停歇的瘋狂掃蕩下,微遇北部森林中的食人族村落基本上已經被消滅了個干凈,他們遇到漢部落的下場無非就只有三個,要么死,要么投降成為奴隸,要么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