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系列的測試項目后,改進版的栓動步槍終于被定型下來,而新槍的型號名稱,羅沖考慮再三,決定延續之前的命名規則,稱其為“標準二型步槍”。
按照前世的槍械命名慣例,一般有三種方式,要么以發明人的名字命名,比如勃朗寧,毛瑟等等;或者以元首的字號命名,比如中正式步槍;再或者就是以新槍定型的年號命名,比如五六式,八一式,但是這幾種命名方式,都不適合現在的漢部落。
首先,新槍的實際‘發明人’是羅沖,所以總不能叫羅沖式吧?再有就是元首的字號,羅沖又沒有類似‘某中正’的字,最后如果按年號定型的話,那么這款槍就應該叫‘大命二年式步槍’,聽起來怪怪的,好不如直接按照標準一,標準二這樣來排序。
羅沖個人將其定義為‘跨代命名法’,也就是槍械的更新換代,這樣一聽名字就能知道這是研發的第幾代步槍。
在軍營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測試繼續,因為今天時間充足,所以羅沖決定將剩下的兩款手槍,以及半自動步槍和機槍一起進行測試,爭取一天之內測試完,合格了就定型,不合格的再繼續修改。
早晨吃過早飯,羅沖就讓去病開始安排手槍的測試,兩款手槍昨天在研究所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初步測試過,打是沒問題的,現在就看各種性能是否能滿足標準就可以了。
手槍的測試還是和之前的標準二型步槍差不多,分別是精確度測試,槍彈威力測試,環境測試,以及槍械壽命耐久度測試。
至于便攜性測試,就直接省去。
手槍還需要測什么便攜性,那么小個東西怎么帶帶不了?
按照羅沖提出的標準,使用鉬鋼制作的手槍槍管,最起碼也要承受一萬次的射擊,之后還不能有明顯的性能下降,測試過程和昨天差不多,還是一百發換一次人,一千發做一次簡單保養,兩千發做一次細致保養,打夠一萬發子彈之后再去重新測精確度。
這個工作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就是打一萬發子彈需要的時間有點長,而且為了盡可能的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還要動用大量的人力來參與,不過這些對于漢部落來說都不是什么問題。
去病直接把手槍的測試交給一營營長去做,他自己則是緊緊地跟在羅沖身邊,因為這小子知道,今天的半自動步槍和機槍那才是重頭戲,手槍什么的,他昨天就已經親手打過了。
“首領,咱們測試這個半自動步槍和機槍的時候,是不是要用到曳光彈來觀察彈道啊?”去病在旁邊提醒著問道。
“想看彈道那肯定需要曳光彈啊,對了林飛,你們帶了曳光彈嗎?”羅沖轉頭看向身旁的林飛,這個武器彈藥的準備工作都是交給他做的,不問他問誰。
林飛聞言有些尷尬,曳光彈,他還真沒準備多少。
“回首領,這些新型號的子彈本來產量就不多,像是曳光彈這種特種彈的數量就更少了,我們準備了一些,但是不太多,半自動步槍的曳光彈只有一千發,機槍的曳光彈有五千發,不知道夠不夠?”林飛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羅沖快速心算了一下,半自動步槍測試最大的問題是壽命測試,也是一萬發子彈的壽命標準,這一萬發就是為了給槍支造成磨損的,能不能打中目標都無所謂,只要打出去就行,所以并不需要專門用昂貴的曳光彈來測試,等打完了一萬發,重新測試彈道和精準度的時候,再用曳光彈也不晚。
至于機槍,那就更沒必要了,機槍本來就沒聽說過有全打曳光彈的,機槍在戰場上有時候也需要使用曳光彈,不過那是為了給己方戰友做目標指示用的,好用明亮的彈道指向來告訴身邊的戰友,敵人的位置在哪里。
可即便是這樣,機槍使用曳光彈的時候也是隔幾顆普通子彈,再裝一枚曳光彈的,比如三加一,或者四加一,四枚正常子彈加一枚曳光彈,這樣的配彈方式就足以用來給目標指向了。
按照一條彈鏈250發子彈的標準,四加一的配彈方式,那一條彈鏈就需要50發曳光彈,林飛帶了五千發過來,那就可以裝滿一百條250的彈鏈,這個數量足夠使用了。
“嗯,省著點用差不多夠了,那就讓人去裝子彈吧,先弄一些普通子彈的彈鏈過來,全都按照兩百五十發一條的長度,方便我們計數,然后再弄十條曳光彈的彈鏈,裝彈方式采用四加一的模式,也就是四個普通彈加一枚曳光彈,然后再四個普通彈加一枚曳光彈,就按照這個順序把彈鏈裝滿就行,去病你來安排戰士裝彈,別把順序搞亂了就行。”羅沖點了點頭,對兩人安排起來。
“諾!”兩人同時拱手稱諾,然后各自開始安排。
等了一會兒兩人回來后,去病再次問道。